記住鄉愁
——漢人老家是華夏兒女的精神故鄉
作者:張鈺琀
題記——
余光中曾說:“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一片后土……這許多年來,我所以在詩中狂呼著、低囈著中國,無非是一念耿耿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會魂飛魄散,被西潮淘空。”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從小,最耳熟能詳的便是余光中先生的這首《鄉愁》,即便好多年后離開家鄉,想家的時候最先想起的便是這首《鄉愁》。他21歲第一次離開舊大陸去島嶼,30歲第一次離開島嶼去美國求學。第一次離開,思念的是臺灣,后來,思念的是祖國,再往后,變成對中國文化——漢魂唐魄的無限眷戀。
? “人往往是在離開了自己生活的土地之后,反而對故鄉有更深刻的認識,”余光中說,“在臺灣,我們還大陸和臺灣,可到了美國就不管了,都是一個中國。”凡華人所在之處,思念祖國的情愫總是共通的。
鄉愁,是中國人對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長眷戀。習總書記的曾提出:“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引發了許多人的共鳴,記住鄉愁,是一種記憶,一種經久不衰的情愫,歷久彌新的期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道出了今天無數人的同感。沒有鄉愁的土地是蒼白的,沒有鄉愁的國度是缺少根基的,一個失落了鄉愁的人,一定會失魂落魄無家可歸。記住鄉愁”蘊含的深意是要提醒我們記住我們的“根”。
中華民族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而漢族是一個戀家的民族,“鳥飛反故鄉,狐死必首丘”,從呱呱墜地到落葉歸根,不論走多遠,我們的靈魂總是牽在家的手里。我是誰?我來自哪來?要往哪去?哲學三大問題困惑著代代世人,也不斷推動著我們對家、對起源的追尋。那么,漢人的老家又在哪里?我們為什么叫漢族?讓我們一起敲開了漢人老家的大門。在秦嶺巴山,一帶漢水流淌著千古文明,這里就是漢人老家。漢山、漢水、漢基業,漢族、漢語、漢文化,一脈相承,漢人老家是華夏兒女的精神故鄉。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國外學者將研究中國的學科稱為“漢學”,漢族的名稱來源于一個偉大的王朝――漢朝。漢朝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立國綱、開盛世”的偉大地位,這是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無法企及和比擬的!因為中國之所以為中國,她的疆域、她的文化,主要是在漢朝400多年的歷史中所凝結和奠定的。此前的秦朝雖統一了中國但享國僅15年,未能將其固化,而且疆域遠小于漢朝。此后最令國人自豪的唐朝雖堪稱盛世,但并未偉大到“重鑄國綱”的程度。
漢中作為大漢王朝的發祥地,她為每一個漢族人,無論是世居本鄉本土的當地人,還是傳說中從大槐樹下走出的移民,也無論是來自中原的客家人,還是入籍海外的游子,都深深地植入了一個文化基因,她成為這個星球上人口最多民族的名稱源頭,她穿越時代的文化認同,讓13億人在兩千多年后依然自豪地自稱為“漢人”。
因此,漢中是漢族人的文化故鄉和情感家園。我國著名學者余秋雨曾說過:“我是漢族,我說漢語,我寫漢字,是因為我們有著一個偉大的王朝——漢朝,漢中是漢朝歷史重鎮,這樣的地方不來非常遺憾了,因此我提一個建議,讓全體中國人把漢中當作自己的老家,每次到漢中就當作回一次老家”。的確,漢中作為“漢人老家”,漢族人理應關注漢中,中國理應關注漢中,世界也應關注中國漢中。
漢人老家景區在建設中既深入挖掘漢文化和歷史遺存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更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不斷堅定文化自信。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猶是焉。”連根養根,方能根深葉茂。漢水漢字漢語漢族漢文化漢基業一脈相承,同根同源中華魂,隔山隔水血脈連,漢人老家是華夏兒女的精神故鄉。漢人老家的中國年味,要從灰墻黛瓦的漢風景點說起,火紅的燈籠,恢弘的宮殿,漢白玉橋下的清水潺潺,琳瑯滿目的精美展品,惟妙惟肖的人物雕像,方寸間都蘊含著各種關于漢文化的故事,漢人老家漢商聯盟呼吁全球華人,回漢人老家,開啟尋根之旅,傳承千年祖訓,尋找傳統文化基因,樂享漢風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