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探索深度世界真相的三種途徑
? ? ? ? ? ? ? ? ? ? ? ? ? ? ? ? ? ? ?高曠
? ? ? ? 摘要:世界觀決定人生觀、價值觀,探索深度世界,重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對于當前的中國社會精神現狀有著非常重要的探索意義。
? ? ? ? 關鍵詞:世界??探索??真相??方法??定
? ? ? ? 筆者認為,人類探索深度世界的途徑,若是強作分別可以分為三種:
其一,間接式的,借(假)于他物式,即科研儀器試驗的方法;
其二,直接式的,自我提升式,即止觀的方法;
其三,不借其余,直契本來,如如即是。
簡單來說就是:科學、玄學、禪學。
為什么說是強作分別呢?從“能”認識這個意義上來說,是沒有分別,都是某種功能的作用;但是,從“所”認識的形式與方法以及“所”認知的范圍與層次上來說,還是是有區別的,前兩種有相應的參照系、坐標系、立場、角度------ 第三種,則是立體的、圓融的、通透的、無分別的。
?一 ? ?科學之法
? ? ? ? 1??什么是科學?
? ? ? ? 什么是科學?科學在中國古代語境下就是“格物致知”之學。
? ? ? ? ?筆者認為,科學就是對已知或未知的一切物體、現象、信息進行分門別類研究或者交叉研究的分別總結。所以,科學包含自然、社會、思維等領域,如物理學、生物學和社會學、哲學。
? ? ? ? ?科學的意義與目的就是探索現象、表相與規律、本質之間的關系,從而做出系統的結論,并有效地為人類服務、滿足人類的各種需求。
? ? ? ?自然科學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經過實踐還原檢驗和嚴密邏輯論證的,關于現象世界的各種具體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知識理論體系。
? ? ? ? 社會科學與思維科學則是人類的行為、思維與自然科學交叉研究的科學。但是,社會科學、思維科學與自然科學相比,不僅僅是不那么清晰,有時甚至截然相反。譬如,價值觀體系,唯心與唯物哲學。
? ? ? ? 2??科學手段的可行性論證
? ? ? ?有人認為,大部分科學研究者是把世界割裂成部分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因此有人把科學研究稱為“屠夫式”式研究。
? ? ? ? 詼諧舉例:譬如對生物的研究,對生物的研究并不是研究全部生物,有的只是研究動物;研究動物的也是不研究全部動物,有的只是研究哺乳動物;研究哺乳動物的,有的只是研究人;研究人的有的只研究人的某個器官,研究人器官的有的只是研究器官結構與組成------
還有,物理科學研究者們盡量割裂研究對象與其他事物的內、外在聯系,在盡量少受或不受其它相關因素干擾的情況下,看看它到底是怎樣的結構與原理。
? ? ? ? 也因此,科學研究者花費大量的金錢、時間、人力、物力建造各種各樣的研究室、實驗室,而不是在熱鬧繁雜的地方做研究,根本原因就在于避免讓實驗過程中遭受外在各種因素的干擾。現在有些實驗還要搞到太空里去做,連空氣、壓力、引力都要隔絕。可見,為了割裂、斷絕各種事物之間的關系與影響,這些科學研究者真是不擇手段、不問代價、無所不用其極。
? ? ? ? 話雖如此,我們也必須承認,恰恰是這種孤立的、靜止的、片面地來研究事物的方式、方法,成就了我們人類的一切科學技術、知識與理論。
? ? ? ? 這是因為,一切物、事、理之間的聯系是割不斷、理還亂的,如果把所有的關系與影響都考慮進去,就等于什么也干不成,什么都搞不清楚。
? ? ? ? ?因此說,等到對各個事物的不同性狀及規律有了較為詳細、全面的了解與把握時,再把它放到系統中進行非常謹慎的觀察和研究,從而得出準確、全面、系統的學科體系。這正是現代科學的特點,這當然不失為較為理性的研究方法。
? ? ? ? 科學研究是從孤立、眾相(別相)到普遍聯系、本質(總相)的研究;所謂:知一切然后知一(西方諺語)。
? ? ? ? 3? ?科學技術手段的不可逾越性
? ? ? ? 3.1??科學技術手段不能改變人類的功能屬性
? ? ? ? ?我們從物理與生理科學知道可知:
(1)人類感覺器官接收信息的閥域極其有限;
(2)人(包括其它生命)只能看到他能看到的,聽到他能聽到的,體驗他能體驗的,知道他能知道的;若非如此,除非能變其生命狀態;
(3)人類的大腦(意識)并不能夠如實(客觀)地反映(認知)外界傳遞過來的信息;
(4)人類的感覺器官以及邏輯思維決定了,即便是在科學技術的幫助下,也不能客觀、公正、全面地體驗、認識世界,只能是定向的、偏狹的、有限、有角度與立場的體驗、認知與應用!
? ? ? ? 人類上面的這種狀態,就目前的物理科學水平來看,對上面的任何一種情況都不可能有哪怕是微小的改變。假設未來物理科學能夠改變這個問題,那么,人類已經改變了自身屬性。
? ? ? ? 人類(其它生命也是)自身的屬性決定了人類所認知物、事、理的屬性。
? ? ? ? ?3.2 科學技術手段不能改變人類的意識形態 科學技術、知識、理論無國界、無區域,但是意識形態有國界、有民族、有宗教、有角度、有立場;現代科學技術不可謂不發達、先進,但是,人類的意識形態又改變了多少呢!
? ? ? 所以,科學手段幾乎無助于對人類意識形態的改變,對人類的道德品質的提升也是這樣,甚至因為過度迷行科學,道德品質還有降低的趨向。
? ? ? ? 還有,就目前條件下,科學技術亦無法令人信服地解讀各種宗教奇特現象。例如,佛教的虹化現象。以上這些都不是科學技術與理論所能辦到的。
? ? ? ?不可否認,科學技術成果在極大的影響人類的理念及生存、生活方式;人類對科技成果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導致人類的生存環境非常脆弱以及身體的抵抗惡劣環境與免疫能力(適應能力)日趨低下。
3.3 ?科學技術對認識深度世界的影響 ??
? ? ? ? 感性總認識:科學技術成果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類的生活在科技成果的打扮與裝飾下越來越豐富多彩。當然,相關的理論、技術、知識、文化、哲學等信息也相應地膨脹,所有這些東西,都有理由使感性的人類相信世界是多元的,復雜的,而不是單一的。
? ? ? ? 理性總認識:世界---------物相(物質)------分子結構-------原子結構------電子、中子、質子---------夸克(壽命極其短暫的基本粒子)-------弦論。(現今,相當一部分物理學家相信他們終于發現了一個總體世界框架——一個能描述一切現象的理論,這就是弦論:即自然界的基本單元,如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動模式或振動激發態。簡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組成的大海,那么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們不斷在迅速產生,也不斷快速湮滅。)
? ? ? ? ?這與佛教所說的世界非常相似。《楞伽經》卷一: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二??什么是直接之法?
? ? ? ? 也就是止觀的方法,亦即不借(假)它物(工具),直接通過提升本有感知功能來考量世界,這種方法在宗教修持中比較常用,因此可以稱作是玄學之法。
? ? ? ? 1??古代的先賢給人類的啟示
?(1)《莊子》《達生》:……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以靜心。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當是時也,無公朝,其巧專而外骨消。 ?
(2)《人世間》:……(顏)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3)中國四書之一《大學》:……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
(4)《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起源于古印度,興盛于中國的佛教,對該方法的實踐與理論更加系統與完備。從日常生活的倫理道德自覺到身心的具體操控,到最終形而上的境界、智慧升華,無不體現哲學的辯證。
? ? ? ? 2 修止觀的理由 ?
? ? ? ?(1)借物究物(科學研究)式的探索,永遠解決不了人類如實覺知的困局,譬如,無論科技手段如何發達,人類還是看不到如實的紫外線或紅外線,只能通過技術手段轉化(模擬)為人類所能看到的景況,但那已經不是事實本身;對于人類而言,只能是推理知、想象知、意識知。并且,間接(科學)式的認知最終還是要回歸為人類的感知、立場與意識,而且極易形成斷見,這是因為,人“當然無法越過人得感覺和精神”(恩培多克勒)。
? ? ? ? (2)人自身感覺器官的功能是如此狹窄而且根本誤判,而認知上又迫切需要提高廣闊、準確度,那么,自我磨礪與提升就成為一種必然。古哲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實就是這樣,如果作為器的本身都愚鈍不堪的話,怎么能更好的了知其它呢?這正如搞科研,如果科研儀器的不具備準確性、可靠性,怎么能用它來精確地研究你所考量的對象呢?我們沒有理由不承認,人類對作為器的自身,開發與利用是極其有限的。 ?
? ? ? ? (3)我們(包括地球上其它生命)坐地日行八萬里,渾然不覺;毫秒之間念頭逾百,懵懂無知。所以,《圓覺經》云:……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這里是說,生命意識體的心、體都在不停的攀緣、變化,以如此變動的“身心”來揣度其它,是不可能得到客觀、公正、確切、如實的內、外信息的。
這正如物理學對機械運動的研究,因為一切物體都在運動、變化,假如不預先設“定”一個不動的物體(參照物或參照系),您根本無法來確定其它物體是否在運動或靜止,也就不能獲得相關的準確參數與信息。只不過這個定是“心”定。 ?
? ? ? ? (4)科學技術與理論上最基礎、最原始的定量參數都是預設、假定的,也就是說科學研究也離不開意識、概念上的“定”(假定),這是從從量變到質變、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過程中的一個必然途徑,沒有這樣的假設與假定,科學研究無法開展。譬如,國際通用的計量單位米來源: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米,1791年獲法國國會批準。1889年在第一次國際計量大會上,把經國際計量局鑒定的第6號米原器選作國際米原器,規定在周圍空氣溫度為0℃時,米原器兩端中間刻線之間的距離為1米。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對米的定義作了如下更改:“米的長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在真空中波長的1650763.73倍”。這一自然基準,性能穩定,沒有變形問題,容易復現,而且具有很高的復現精度。1983年10月在巴黎召開的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又通過了米的新定義:“米是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長度”。這樣,基于光譜線波長的米的定義就被新的米定義所替代了。千米、分米、厘米、毫米等計量單位都是在米基礎上規定的。再看國際通用的計量單位秒的來源:1820年法國科學院正式提出:一個平太陽日的1/86400為一個平太陽秒,稱為世界時秒長。1956年,秒被以特定歷元下的地球公轉周期來定義,1956.秒的定義: 自歷書時1900年1月1日12時起算的回歸年的31,556,925.9747分之一為一秒.在1960年,這個定義由第十一次的國際度量衡會議通過……1963年13屆國際計量大會決定:銫原子Cs133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間躍遷輻射震蕩9192631770周所持續的時間為1秒。此定義一直延用至今。再如其它,千克安培 坎德拉摩爾 開爾文等計量單位,也都是人為“定”量與“定”義。因為若無這些最基礎、最原始的“定”量、“定”制單位,人類就無法從事科學式探索、研究與定量分析乃至定性分析,若非如此,則一切都還是處在不確定的、模糊的、混沌的狀態,同樣我們也不能排除這種狀態更接近世界的本來面目(無意識分別狀態)。
? ? ? ?(5)修止觀的目的:通過極致的定靜功夫,令心住一個所緣之上,制心一處,持續專注,令心不為一切內外的物、事、理所左右和干擾,迥然獨脫,離于心、意、識,得止得定,然后定中體察物、事、理,還本來以本來,得萬物、萬事、萬理如如之體相,獲實相、智慧。
玄學恰恰是科學探索宇宙真相的有益補充!其邏輯更為圓融:知一然后能知一切,知一切然后知一,循環往復,無有盡時。
? ? ? ? ?3??直接之法所至的相對境相
? ? ? ? ? 3.1《道德經》:……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道德經》: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 ? ? ? ?3.2? ?浩如煙海的佛經關于各種生命世界與禪定境界的描述更是奇麗、奇幻無比,不過,佛教并不以此為究竟。
? ? ? ?恰恰是佛教相對感性所宣示的:世界是無限的、異相紛呈的、多層次的;也恰恰是佛教絕對理性所否認的(感性與理性的辯證)。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強解為本質、本體)。 《六祖壇經》:一切無有真,不以見于真,若見于真者,是見盡非真。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 ? ? ? 3.3??筆者敬告:若無全心全意的利他之心,或者是上師的指導,不可以修學玄學止定;修學玄學者不可以輕易展示特異功能,否則害己害人。譬如一個無德的人,卻掌握了生殺與奪大權或是極其高端的技術,對絕大多數生命來說,是禍不是福,對于他本人也一樣。
? ? ? ? 小結
? ? ? ? 通過止定的修持,能夠開發出生命的更多感知潛能,乃至于改變或提升生命的屬性,獲知與原來生命不一樣的見聞覺知能力,拓寬了感知幅度,從而重新建立不一樣的“世界”觀,獲得另一種新的生命感,不再固執原來的知見。
? ? ? ? ?三??不借其余,直契本來心物一元,真妄不二,陰陽互根,理事圓融------ 非筆者所能覬覦和形容!
? ? ? ? ?四??科學與佛學不同語境下的理事同歸
? ? ? ? ?感性:社會科學認為,世界是多元的、多極的,豐富多彩的、琳瑯滿目的。佛教認為,世界是無窮無盡的、相互含攝的,生命狀態也是多維度的,有三十三重天(生命狀態)之說。
? ? ? ? ?理性:物理科學理論認為,世界一切都是有短時間生變滅的極微觀粒子構成的,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動模式或振動激發態,如同大海的浪花,并沒有真實的物質。佛教認為,一切物、事、理都沒有其自身的特殊屬性,其所謂的表相、屬性、邏輯都是相對成立與適用的;身及物(世界)并所住處一切皆是藏識境界,無能所取及生住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