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長輩,對于社交網絡中的表情特別在意,甚至對于網絡新鮮用于持懷疑甚至拒絕態度,我的長輩就有咨詢我關于微笑表情和路齒這兩個表情應該在什么樣的特定環境下進行使用,仿佛是在向我要一本表情包使用說明書。當時我記得我的回答是這是按照自己個人喜好以及個人對待表情的理解來使用的,但我內心的想法是:為什么會有產生這個問題呢? 這到底是不是一個問題?
昨天在家庭聚餐中發生了一件十分荒唐的事情,我家的小姨擁有一顆玻璃心,因為兒子在群里發了一個表情:這對8歲的我來說太沉重了。順便說下表弟今年20歲。我的小姨失聲痛哭,在場的人別嚇到飛起來,這是怎么弄的?明白真相的我們眼淚掉下來。
這對8歲的我來說太沉重了,為什么在小姨眼里8歲被忽視,而無限放大了沉重? 當然份難過很大一部分是母愛的驅使,因為一句玩笑似的表情,小姨當真了,在小姨當時的世界里,一定是奔潰的,她的兒子心情很沉重。
明白真相的大家哭笑不得的同時,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全民娛樂的時代,大家習慣了互相調侃互相用幽默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日常。我們真的是習慣了這一切,無從追溯這種習慣是怎么養成的,好像面對互聯網的那一刻我們就全面接受了這一切。但是小姨是怎么回事呢?
小姨這類人一定還有很多,到底是什么造成這類人呢? 4G時代真的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比如大阿姨會嚴格遵照微信朋友圈里關于養生的條條框框;大家都學會了搶紅包,在接受這種鋪天蓋地的改變同時,他們做好了迎接的準備了嗎?
我和表妹談論過這個話題,我們認為這存在代溝的問題,但我不認為這全是代溝的問題,一定還存在著其他的理由。
昨晚的飯局上,小姨的女兒也哭了,遠在學校的兒子估計也受到了影響,我只是想,未來我和孩子的距離如果這么遙遠,也算是蠻縗的吧。想寫寫這方面的報告。
生活中類似的事情應該很多吧,溝通還真是挺重要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