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經典老片––《死亡詩社》。
恐怖的片名之下實際上講的是一個校園故事;
古板的學校,嚴厲的家長,叛逆的學生和一個與眾不同的新老師。
這樣的故事我們看過很多,
為什么這部電影能排在豆瓣第48位,成為眾多網友心中的經典?
我們慢慢往下看。
校長
開場便是開學典禮。
在莊嚴肅穆的儀式之后,校長出場。
“因為遵循著傳統、榮譽、紀律、優秀的四大教學原則,
這所學校成為了全美最優秀的預備學校,也是家長愿意把孩子送到這的原因。”
這段話顯示了校長的驕傲,也給他打上了傳統守舊的標簽。
和兩對家長寒暄過后,鏡頭轉到了學生身上。
尼爾&托德
尼爾一出現是很陽光,開朗的形象。
爸爸的好兒子,體貼的室友,和同學打成一片的社交達人。
而室友托德正好相反,
無論是面對校長還是同學,
都不愿多說一句話。
內向到被同學嘲笑“像個木瓜一樣”。
尼爾為此還安慰了托德。
緊接著尼爾的朋友們來到了他的寢室。
他們早已對古板的學校有所不滿,
關門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諷刺學校四大支柱:
“先生們,我們學校的四大支柱是什么?”
“嘲弄,恐怖,頹廢,糞便。”
然后尼爾的父親登場。
尼爾的父親
尼爾的父親和大多數人的父親一樣,
強勢,固執。
強調父親的權威來讓孩子聽話。
他希望孩子走上“正確的道路”––好好學習,上醫學院。
為此他取消了兒子的課外活動。
“上了大學以后你想干嘛就干嘛,但在此之前,你要聽我的。”
他并不是不愛尼爾。
“需要什么盡管說。”
這是很多家長表達愛的方式,
他們樂于奉獻自己來為孩子提供一切所需,
可惜卻從來不會尊重孩子的想法。
那么小的孩子懂得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夢想?
基丁
基丁是新來的英語(相當于我們的語文)老師,
他雖然也是學校的優秀畢業生,
卻處處與傳統的學校教育者們不同。
他會“裝神弄鬼”來提醒學生珍惜時光;
讓學生撕去課本導論來傳授他的“浪漫主義”;
會讓學生站在講臺上鼓勵他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獨立思考。
這位“別人家的老師”自然而然的獲得了學生的好感。
劇情由此展開
尼爾從圖書館的一本舊書中得知新來的老師原是一個已經不存在的社團“死亡詩社”的成員。
在尼爾的鼓動下,他們成立了新的“死亡詩社”,在熄燈后悄悄前往山洞里讀詩。
在老師的感召下,尼爾重燃了對戲劇的渴望,
但只希望他成為一名醫生的父親卻不同意。
尼爾害怕和父親進行溝通,他覺得那樣并不會起作用,于是他開始瞞著父親進行表演。
表演大獲成功,但卻被父親發現。
父親決定讓他退學去上10年的軍校,
這對尼爾來說和坐牢沒有分別。
不愿意聽從安排的他選擇了以死明志。
我和托德一樣不敢相信,但導演讓它發生了。
細節告訴我們,尼爾和他內向的室友托德有著類似甚至更為悲慘的成長環境。
所以他們倆才能相互理解。
最后開朗的人選擇了死亡,
內向的人活了下來,變得更有勇氣。
悲痛萬分的尼爾父親把孩子自殺的矛頭指向了新來的老師,
學校也威逼學生們出來指正。
老師最終被迫離開。
但走之前,他還是得到了學生們的認可,
他們跳上課桌,喊出“O Captain! my Captain! ”的場面,
給了我不亞于《勇敢的心》當中華萊士喊出“freedom”的震撼。
故事到此結束
其實從劇情來說,尼爾的死亡大可不必,不死學校也會趕走新老師。
一個把“紀律”視為原則的學校,怎么會容忍一個獨立的老師帶出一群獨立的學生呢?
但導演要借尼爾的死告訴我們,有些時候,自由要比生命更為重要。
不可否認,基丁是個好老師,一個我們夢寐以求的好老師。
現實中可能有這樣的老師,但他們能影響多少學生?
教育的改良不可能依靠某個老師,而是更為合理的體制。
這樣的電影存在是給教育的一面鏡子。
是培養精神獨立的學生,還是讓他們聽話過上相對優越的物質生活?
這是教育的矛盾之處,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改變世界的資質和機遇,
平庸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更為務實和有利的選擇。
但問題是,我們要替他們做選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