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一個很多人眼中,神秘又略帶羞恥意味的詞。
人的身體對它有著與生俱來的需要,可談論它卻被打上了“羞恥”的標簽,成為一個禁忌。
大人們之間尚且如此,對待孩子更是避之不及。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彭曉輝曾直言,目前,中國家長99%是性盲,并不具備性教育能力。
這個觀點聽起來略顯夸張,但現實中幾乎每天都會上演這樣的場景:
身體的變化、好奇心的驅使讓孩子們對“性”充滿疑惑,但疑惑往往得不到解答。
“以后你就懂了”,家長們總是如此搪塞。
但孩子們不會無緣無故地懂,要么是接收各種來路不明的“教育”,要么是懵懵懂懂、以身試錯。
在印度短劇《父與子的性教尬聊》中,父親對兒子一系列關于“性”的尷尬問題,并沒有敷衍與逃避,而是給出了詳細且機智的答案。
這部公開和“傳統教育”叫板的短片,堪稱兒童性教育的模板。
1
影片的一開始,7歲的男孩帕普就向爸爸提出了非常尷尬的問題:“什么是自慰?”
爸爸阿南德同許多父母一樣,第一反應是逃避,企圖轉移話題。
但當他回憶起自己的成長經歷,父親對他的“羞恥教育”讓他在成長過程中遭遇了諸多不愉快。
他決定不再做一個對孩子的問題只知道呵斥和逃避的“父親”,他要成為“爸爸”——孩子的朋友。
可“爸爸”并不好做,他不僅要面對孩子接二連三提出的尷尬問題,還要與自己腦中的傳統觀念——從小父親給自己灌輸的教育做斗爭。
因此他父親的形象總是會出現在他的頭腦中,對他冷嘲熱諷,打斷他與兒子的談話。
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阿南德終于吞吞吐吐地開口,試圖解決兒子的疑惑。
模糊不清的回答讓帕普更加困惑,進而說出了讓人啼笑皆非的話。
與此同時,阿南德的父親又出來搗亂了,他希望阿南德能夠延續他的教育方式,對這些有關“性”的問題閉口不談。
但阿南德明白,如果他不給兒子帕普正確的答案,帕普可能會去問別人,像自己小時候得不到答案就跑去問仆人一樣。
既要避免兒子誤入歧途,又要向兒子解釋清楚這個問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阿南德忽然想到《鵝媽媽童謠》中的杰克和吉爾,稍微改編了這個故事。
帕普一下子就代入其中,因為他非常喜歡打板球。
運用“杰克和吉爾”這些兒子耳熟能詳的故事和形象生動的打板球的例子,帕普立馬就理解了爸爸表達的意思。
但這個回答并未徹底解決帕普的疑惑,他又問道:“爸爸,這是虛構的板球,不是自慰。”
在兒子明白這個比喻以后,阿南德不慌不忙地進入正題:“現在,假設你的男性器官是你的球拍......”
這些從前父親羞于談起的詞匯,阿南德通通解釋給了兒子聽。
盡管,他腦中的父親大喊著:“你錯了!”
阿南德還是堅定地告訴帕普:“這沒錯,也不是壞事。”
不僅給兒子解答疑惑,阿南德同時也教育了兒子,“這些事應該在私下做,在你覺得真有必要時才這么做。”
好不容易回答了兒子的問題,阿南德又遭遇兒子的“靈魂拷問”:“爸爸,你也會自慰嗎?”
腦中的“惡魔”父親幸災樂禍:“掉進自己的陷阱了吧!”
盡管有些羞于承認,阿南德還是大方地回答了兒子的問題,他必須要讓兒子知道,這并不羞恥。
帕普的媽媽即將生產,在聽到媽媽肚子里寶寶活動的聲音后,帕普很快又產生了第二個疑惑:“寶寶是怎么來的?”
代表著“固執”、“守舊”的帕普爺爺又開始干擾阿南德了,“告訴他,孩子是神靈賜予的禮物”。
阿南德看著醫院墻上掛著的鳥兒的畫,突然有了靈感:“就像鳥兒從蛋里鉆出來一樣,寶寶從媽咪的肚子里出生。”
這個答案激起了帕普的求知欲。
阿南德又想到了一個絕佳的比喻,就像小小種子長成大大植物一樣,小小的卵也在媽媽身體中萌芽。
不過這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精子是怎么進入到女人身體里的。
兒子的追問讓阿南德苦惱不已,要怎么解釋才能讓兒子明白而又不流于低俗呢?
突然,他想到了一個絕佳的比喻:正如手機通過USB數據線將文檔傳輸到電腦中一樣,精子也能從男人體內傳輸到女人體內。
在兒子理解了生動的比喻后,阿南德通過這些例子進一步向兒子傳遞愛的教育。
“兩個成年人十分愛對方時,會以這種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愛。”
如今,各種信息媒介越來越發達,孩子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也越來越多。
帕普在電視上看見了有關避孕套糖果的廣告,他對爸爸提出了第三個問題:“爸爸,避孕套糖果是什么?”
阿南德又開始和腦海中的父親作斗爭了,父親告訴他:“隨他去吧,就讓他想象成糖果吧。”
可這稍微一放松,帕普又在藥店鬧出了一個大笑話,他對爸爸大喊:“我也想要避孕套糖果,甜橙味的。”
帕普根本不知道,他的童言無忌給觀念保守的大人,帶來了多大的震撼。
阿南德又一次明白,回避和拖延并不是解決之道。
他開始同兒子解釋,避孕套不是糖果,人們把手機連接到筆記本電腦并不是每次都是為了傳輸文件,就像打板球時用球網練習一樣,人們只是為了快樂和愉悅,這時就需要避孕套的幫助。
大方承認和詳細解釋不意味著阿南德允許帕普放縱。
他告誡兒子,為了在合適的時候懷上孩子和不傳輸艾滋病這樣的疾病,戴避孕套是非常重要的。
他認真地告訴帕普如何使用避孕套,也許對于7歲的帕普來說為時過早,但比起那些因父母羞于談起避孕套,對性知識一知半解,而導致意外懷孕的孩子們來說,帕普無疑是幸運的。
性知識儲備已經超過很多成年人的帕普,又遇到了一個小麻煩。
他在媽媽的柜子里發現了一種“衛生餐巾紙”,在打噴嚏時,他隨手抓了起來......
不用說,又在家里掀起軒然大波。
奶奶模棱兩可地告訴帕普:“這是女生用的餐巾紙,男孩不能用。”
媽媽也現身說法,“那是因為媽媽每個月要流血,所以不得不使用它”。
但帕普還是不理解,“如果你沒事,為什么會流血呢?”
媽媽正愁要怎么跟帕普解釋,卻發現帕普懂的東西比她想象的多。
阿南德遭遇了對于孩子性教育的第二個阻礙,帕普媽媽沖著他大吼:“你是不是沒腦子,他還只是個孩子啊。”
不過,阿南德很快用他趣味的解釋,說服了孩子媽。
他把女性的生理期與電子郵件相聯系,將卵子比喻成每個月必須接受的一封電子郵件,是大自然在發問:“你想懷孕嗎?”
當在回復郵件時,附上一個精子文件,發送給大自然,小寶寶就會誕生。
而“衛生餐巾紙”則是在每個月的電子郵件沒有答復時使用,這時電子郵件——也就是卵子就會失效,并被刪除,這樣才會有新的電子郵件進來。
帕普知道了許多他的年紀“不應該知道”的東西,在父母坦誠教育下,他汲取了正確的性知識,也開始學會替父母考慮,替女性發聲,“媽媽,大自然不應該這樣對你,這是垃圾郵件,你們都應該退訂!”
2
性教育的缺失
看完這部劇后,不少網友直呼:“這真的是位模范爸爸,要是我爸爸也這樣就好了。”
但盡管整部劇的畫面又暖又萌,爸爸的解釋也通俗易懂并脫離低級趣味,還是有部分網友認為:“尺度很大,真的很讓人尷尬。”
這也側面反映了中國性教育的缺失,我們總是羞于去談論性。
“性知識全靠自己悟,爸媽從來沒有普及過”是中國性教育的真實寫照。
就像張北川所說:“在我們的性文化里,把生育當做性的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
在我們的文化里,羞恥教育替代了性教育。
印度作為很多人印象里落后保守的國家,已經拍出這樣極具啟蒙和教育意味的片子,而中國的性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
面對孩子們的疑惑,家長們更多的是反應尷尬和不著邊際的“善意”謊言:“你是從垃圾堆里撿回來的”;
還有模棱兩可的解釋,“小男孩和小女孩牽手就會生孩子”;
和不分青紅皂白的斥責,“你怎么能問這么不要臉的問題”。
可這些回答并沒有真正解決孩子們的疑惑,孩子對這些神秘的問題更加好奇,從而導致許多糟糕的后果。
一位網友說:因為從來沒接受過任何性教育,在第一次來月經時,她以為自己得了絕癥,同學們也對她議論紛紛,從此以后,她將月經等同于“災難”。
無獨有偶,許多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都對自己身體的變化感到羞恥。因為乳房發育而自卑,使用衛生巾會遭到周圍同學的嘲笑和白眼,因為夢遺而覺得羞恥,甚至做出傷害自己身體的事情。
在國外,女性隨身攜帶避孕套是懂得保護自己的標志,可到了中國,若在女性身上發現了避孕套就打上了“不知廉恥”的標志。
殊不知,對性的回避,最后導致的是更危險的性。
3
每個孩子都應接受性教育
談論“性”并不可恥,及時且適當的性教育能讓孩子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體,學會保護自己,對自己和他人都更負責任。
微博上的一個視頻中,兩位韓國爸爸就做出了很好的示范,盡管有些羞澀,許多問題他們也了解得不太透徹,依舊耐心又溫柔地向女兒解釋什么是生理期。
“你可以自然地去詢問,不用覺得害羞,如果爸爸有不懂的就會去查。”
“爸爸能幫的話隨時都會幫你,你有姐妹和媽媽,但別忘了爸爸也在。”
性教育不是讓孩子變得“不知廉恥”,也不是沒有分寸地教孩子性知識,而是告訴孩子正常的生理現象,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一些父母覺得孩子還小,擔心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太早。
其實,這種擔憂毫無必要。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方剛曾指出,性教育應該自出生開始,終于生命結束。
“出生零歲就有性教育,父母親密關系的實踐、原生家庭的狀態對孩子就是一種言傳身教的性教育。”
而大多數父母在面對性教育,還在用回避和嘲諷來掩飾尷尬,用語言暴力和打罵來掩蓋性教育缺失的真相,忽視了正視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給文章點個贊吧,希望在孩子性教育這件事上,父母們都能夠不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