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個月之前,看了黑澤明的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作品,在看《戰國英豪》的時候,有一幕我印象十分深刻,就是又七和太平發現樹枝里面的金子,然后瘋狂在亂石溪水旁邊尋找金子的那一幕,令我印象深刻卻是一個特殊的原因,在記憶深刻我像是在很小很小的時候記憶中有那個場景,但是我卻不能記起是否真的是有幸目睹過這部電影,如果真的有輪回我就會覺得很有可能是上一世觀賞過它,哈哈,這些都是題外話,就不說了。因而也就看了他導演的《德爾蘇·烏扎拉》,這就是引起我寫這篇文章的基礎。
對我而言,我最喜歡黑澤明所有作品中的這一部,它教導我領悟了人與自然應該怎么相處,讓我感受到土著人民對烏蘇里的莽林的尊敬崇拜之情,更加是對自然的敬畏和尊敬。如果說佛教中植物無靈體無情眾生,那么在這里你會懂得火是有生命的人,水也是有生命的人,會與人為善也會憤怒。里面所表達的深邃的思想是絕對正確的,雖然你說不出個為什么來,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奶奶教導一個懵懂不聽話的小孩子怎么做才是對的,怎么做才是錯的一樣。
黑澤明在導演這部電影的時候是1972年開始,我查了資料正好第一次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是1972年6月開的,我竟然在懷疑是否與時政有那么一點關系,后來找打了資料打消了我這一個渺小的懷疑,背景是在1971年末,黑澤明參加莫斯科國家電影節的時候就表示對這部電影的愿望,劇作原型就是《在烏蘇里的莽林中》。況且一部好的電影的前期工作中對主題的感悟和理解都要花費很長的一部分時間,說明黑澤明早就被這本地理考察紀實小說所感染而抱著深深的情懷,對其中的宗旨 更加是贊同。而且后面制作的過程中,蘇聯剪掉主人公赫哲族人德爾蘇的很多鏡頭,黑澤明表達了強烈的不滿,并說他們根本不理解這個偉大人物。
原著《在烏蘇里的莽林中》故事背景是,1902—1907年,時任帝俄西伯利亞第29火槍團校尉的阿爾謝尼耶夫開始了在烏蘇里地區的第一次考察。1908—1910年,阿爾謝尼耶夫又進行了第二次考察。兩次考察期間,都是由當地的赫哲族獵人德爾蘇·烏扎拉為其充當向導。在此期間,阿爾謝尼耶夫與德爾蘇·烏扎拉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然而,當阿爾謝尼耶夫再次來到烏蘇里地區時,聽到了德爾蘇·烏扎拉遇害的消息。后來阿爾謝尼耶夫將他八年的考察日記整理成游記《沿著烏蘇里邊疆區》和《德爾蘇·烏扎拉》,在1921年和1923年公開出版。1926年,海參崴的“書的事業”出版社將兩本書合集出版,書名為《在烏蘇里的莽林中》。(摘抄)
影片分為兩部分,李淳賓線索出現在第一部的26分鐘左右,(我將電影的鏈接地址寫在這里:http://video.tudou.com/v/XMjI4Mzk3NzU0OA==.html),在德爾蘇·烏扎拉做向導帶領全隊前行的時候,通過觀察看到的腳印和火堆判斷出有一個老人昨晚在這里,并且沒有睡覺,隊員問他何以見得這個人沒有并且是個老人呢?德爾蘇·烏扎拉說火堆面前不能睡覺,年輕人走路會有正常的腳印,而老人走路腳印是斜靠的腳跟。隊員們還是將信將疑,幾天之后他們遇到了那個老人的住處,這里我覺得很吸引我,在偌大的密林中,十幾天都難的遇到一個人的情況下,竟然遇到了一個孤零零的老人,很新奇也很迫切想去了解這么一個人。
下面是李純賓的第一個鏡頭:
我們可以看到不知道是蹲著還是坐著,雙手放在膝蓋上面,行為就如密林中的一個一員,是的,與密林很協調。身后是自己修筑的中國傳統特色的土屋,生活在農村過的朋友肯定見過類似的建筑。
后來勘察隊的馬叫聲驚起了李淳賓,想向后面躲開,又好奇地張望:
確實是這樣,獨自不知在這里生活了多少年,突然一隊人馬,肯定是警惕和好奇的。
上面這個圖片是,德爾蘇在與李淳賓溝通后與隊長交談的時候,我有點不爽的是,原著的中文翻譯(十分貼近原著)版中老人名稱翻譯為李從賓(還是李淳賓,抱歉記不住了),74歲,但是電影中翻譯卻說叫作李村賓,64歲,我不知道這里是電影劇本就說64歲還是電影字幕翻譯的為64歲,當然肯定相信原著的中文翻譯。
我將翻譯的德爾蘇與阿爾謝尼耶夫(隊長)交流的內容的電影字幕全部寫在下面:
德爾蘇: 他叫李村賓,64歲,他的家在天津。
隊長(迫切地問): 但是他到這里來做什么呢?
德爾蘇(回頭看了老人,同情地說):他有老婆,被兄弟奪了,他來到山里,40年獨自生活。 (注意:原著中好像是50年,這些估計和中國和蘇聯的對這片領土糾紛有關,所以電影做了這樣的調節,為這樣的因素對這部好的電影做這樣的修改,我感到很不想提這種事,以后有機會再說細節。)
隊長(點頭知道大概情況,就不多問了)
隊員送過來一些食物和水給隊長,這些是要給李純賓的:
阿爾謝尼耶夫走近了遞食物的時候,李純賓才看到,連忙作揖,慌張接過水,并說“謝謝你,大老爺,謝謝你謝謝你!”:
我們從臺詞上面可以看出來,這部作品覺對對李淳賓這個歷史中國人的角色有過深入的探究,在清朝統治的中國人民基本都是很這樣的,我很推薦伶俐寫的《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里面有過對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苦難人民的思想和形態的描述。
李淳賓不小心將食物和水落在了地上,并伸手去撿:
阿爾謝尼耶夫去攙扶,李淳賓口里一直在說:“謝謝了,謝謝了...”
晚上阿爾謝尼耶夫出來喝水,德爾蘇在火堆旁,李淳賓還是一直保持那個動作,坐在門前一動不動:
阿爾謝尼耶夫對德爾蘇說,今晚上很冷,可以邀請李淳賓過來一起烤火嗎?征詢德爾蘇的意見。
德爾蘇說:“不要讓他難堪。”回頭看了下李淳賓。“他今天要好好想想,他想要他的家,他的花園,他看見所有的花。”
李淳賓的鏡頭,一直持續了5,6秒的樣子:
第二天:
德爾蘇叫醒熟睡的阿爾謝尼耶夫,說李淳賓要來道別,要回家去了:
因為我對李淳賓這個人物很感興趣,他是真實存在于歷史上的很小的一個人被記錄到了很好的作品中這是一種真實,所以我讀原著的時候很小心翼翼地看這里的場景。李淳賓拜了他自己搭建的土地公公的那種神龕,這些細節電影是沒有拍攝的。我把網上找到的類似的貼在下面:
但是我們應該要知道,李淳賓做的土地廟肯定是沒有瓦片的,因為他自己一個人,他自己住的那個土屋都是沒有瓦片的。
德爾蘇送給李淳賓一個拐杖,長途跋涉肯定會需要到的:
目送李淳賓的離開:
電影對李淳賓的描述就完了。
有幾點我想說,我查過很多資料,看到針對電影的一些評價,有人說李淳賓給蘇聯人或者德爾蘇鞠躬,但是原著中寫的是對四面的山和土地公公鞠躬,這里是電影是代表中國人把土地拱手讓給蘇聯人。用這個去批判電影和黑澤明。
我覺得僅僅對好的電影而言,將這些與政治這樣的因素聯系起來是在是感到難過,這個就是我不想提及的東西。
李淳賓為何要離開這里,我覺得人老了想要落葉歸根,這樣的思想是很看中的在古代時候。我在看原著的時候,李淳賓給德爾蘇講的話,遠不止電影中的那幾句,原著中說,李淳賓年輕的時候才獨自跑到大山里面來的時候,是住在一個河邊,后來又移民到了那里,他就又搬了好幾個地方,后來才到這里來的,他年輕的時候捕魚,捉飛禽,后來體力不行了就捕獸。可能意識到自己的年齡大了,想歸家了,也與德爾蘇說的“他肯定在想自己的家,自己的后花園”。
我當時看完電影,對李淳賓這個人物特別感興趣,我在互聯網上面找了很多資料,很驚喜有一個作者在2007寫了文章《中國老人.李淳賓》
鏈接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23d0fe01000ay0.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23d0fe01000az8.html
沒想到10年之后我被電影吸引也寫了一篇文章。
李淳賓的回家距離:
李淳賓肯定是沒有錢的,回家也肯定是徒步。
對于德爾蘇這個土著人和烏蘇里的密林的部分:
在莽林中一個小片的玻璃都是很難求的,很珍貴的,德爾蘇為了得到那個玻璃瓶與隊員們比試槍法,因為玻璃瓶對于莽林來說實在太珍貴了。
我看原著中寫野豬群的時候,德爾蘇指向野豬群給阿爾謝尼耶夫說,你覺得那是什么,距離比較遠,快速移動的一片黑色,阿爾謝尼耶夫以為是云的投影,等近了一看才知道是很大很大的一群野豬。
德爾蘇對萬物的認知:
德爾蘇覺得世間萬物都有生命的,在興凱湖差點被凍死的那次,德爾蘇早上說不知道到昨晚上死了多少人,里面的“人”就是指的鳥。
德爾蘇是赫哲族人,大家知道的明星韓庚也是赫哲族人,哈哈,想不到吧,整個名族的人口在中國不到1萬人,不知道在蘇聯和日本有多少。
太晚了,對不住,我自己很多想寫的不能寫下去了,看看以后有沒有時間補上。
---- 廖馬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