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致知就是致良知,就是誠意正心。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 ‘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無時無處不是存天理,即是窮理。‘天理’即是‘明德’,‘窮理’即是‘明明德’”。】
王陽明又說:“格物的格,就是《孟子》里‘大人格君心’的格。”
孟子原文:“唯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只有大仁大勇大智慧的人,才能格正君王心中錯誤的思想。這個格,就是格正的格,格正他的心,去除他心中不正的念頭,讓他的全體歸于正。讓他誠意正心,一身正氣,只要意念所在,就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這就是無時無刻不存養天理。無時無刻不存養天理,就是窮理。天理就是明德,窮理就是明明德。
【又曰:“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然在常人,不能無私意障礙,所以須用‘致知’、‘格物’之功。勝私復理,即心之良知更無障礙,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則意誠。”】
知是心的本體,心自己自然會知。見到父親,自然就知道孝敬;看到兄長,自然就知道敬愛;見到小孩子掉進井里,自然就知道惻隱,這就是良知,不是從外面跟誰學來的。
孺子入井,是孟子講四端時用的例子,“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義禮智,人人身上都有,修養的方法,是抓住那端頭,把它放大,擴充到全體,就不可勝用了。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他舉的例子呢,就是小孩掉井:走在村子里,看見一個小孩子,在井口邊探頭探腦,眼看要失去平衡掉進去,任何人,哪怕是一個逃犯,他也會緊張、同情,要喊一聲,或者沖上去把他拉住,沒有人會希望他掉下去聽個響的。這就是人的本能,亞當斯密說的“普通人的天良”。王陽明說這就是人人都有的良知。
人的本能,就是沖上去拉住他,救他,不要讓他掉井里去。人會這樣做,不是是為了討好那小孩的父母,所以良知之發,沒有任何私心雜念。把這種沒有任何私心雜念的良知,擴充到自己的全心、全體,把它放大到應對其他事情,放大到應對其他所有人、所有事,這就是“充其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時時刻刻都想著別人,那仁就不可勝用了。
這就是孟子的四端修養方法論,抓住自己的惻隱心,羞惡心,辭讓心,是非心,擴充放大到全心全身全體,應對所有人,所有事,則仁義禮智你都用不完。
但是平常人呢,他做不到沒有私心,一有了私心,就選擇性的仁義禮智,有時候就選擇性不仁,不義,無禮,不智。這是我們的常人的常態。所以必須要用致知和格物的功夫,時時刻刻格正自己,知道善惡,是非,對錯,辨別仁與不仁,義與不義,禮與無禮,智與不智。這樣戰勝自己的私欲,回復天理,讓心里本來有的良知,不被私心雜念所阻礙,而能充塞、周流于全心、全身、全體,這就是致知,就是致良知,就是《大學》里的“誠意正心”。
我的《傳習錄》學習參考書目:
《傳習錄 明隆慶六年初刻版》,王陽明撰著,謝廷杰輯刊,張靖杰譯注,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