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了坊茨小鎮,看過了坊子炭礦,觀過了楊家埠的年畫。才知道自己走過的是一段很長很長的歲月。那些年,那些事,如同從歲月深處步步走來的老人,雖然現代的翻新蓋住了曾經的破舊和斑駁,我仍然從中找到了曾經不曾淹沒的歷史。
坊茨小鎮的筆墨書畫,簡約質感的禪意展廳,以及從門牌上看到的曾經日本和德國的殖民歷史,那是一段對于國人來說是艱苦的歲月,卻又是歐式風格建筑的遺留之物。在那里,我感受到歐式風格建筑的美,也體會到中國水墨字的靜雅。更深一點的,還有當年這些殖民者是怎么在這片樸素中國人的土地上怎么建一個小西方世界的?
在坊子炭礦,迎面而來的是當年的門和殘墻,這里的殘墻早已不是當年模樣,表面被修的蹭亮,掩蓋了過去的斑駁。跟著解說員一路走過炭礦的演變歷史以及近代到現代的開采炭礦的歷史,這一幕幕,都像是一個百年的老人在徐說當年的自己一樣。我甚至能想象到當年的采礦人是怎么在煤油燈下努力的揮汗,怎樣的蓬頭垢面。艱辛的歷程如今終于被定格在這個小小博物館里,供給一代一代的子孫觀瞻。告訴我們當年他們篳路藍縷的事業。
楊家埠的年畫藝術,那是一種蘊含在年畫中的傳說。中國神話的表現形式,用年畫來展現,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致敬。而手藝人五十年的年畫制作,就像中國年畫歷史的濃縮體現。年畫,那是一種用畫講故事的藝術。希望楊家埠的楊氏家族,世代相傳下去,守護那一方寸的中國傳統文化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