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先生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啟蒙思想家和學者,同時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一生飽受中西文化的熏陶,有著極其深厚的國學修養和諳熟的西學知識,兼具傳統與現代兩種文化素質。梁啟超的家庭教育是非常成功的,他的九個子女曾有7人出國留學,但無一人留在國外,9個子女中以梁思成為建筑學家,在我國古代建筑研究和保護方面的功績人盡皆知,次子思永著名考古學家,三子思忠西點軍校畢業淞滬會戰中為國捐軀,四子思達,經濟學家;五子思禮,火箭控制專家,長女思順詩詞研究專家,次女思莊著名圖書館學家,三女思懿著名社會活動家,四女思寧南開畢業參加革命。可謂“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先生本人寫的《少年中國說》大部份國人都知道。
他從不強求子女成績,但十分在意子女品行。他曾說過:”你如果做成一個人,知識自然是越多越好,如果做不成一個人,知識都越多趙壞。”他從小教導子女“知都不惑,仁都不憂,勇都不懼”的道理。梁的九個孩子無一不是品德高尚之人。長子為了北京城泣血泣淚,大女兒在丈夫去世之后獨生撫養四個孩子 ,生活十分困難,卻始終不肯向日本人低頭,三子以身許國。
梁先生認為孩子學到知識,內心快樂比成績更重要。從來不會因為孩子那次考試不好而訓斥,他給思莊說,莊莊,成績如此,我很滿足,因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級遞升的孩子競爭,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十六,真虧了你。好乖乖不必著急,只需用相當的努力便好了。試問如今天的多少父母可以做到如此?而且從不要求孩子讀熱門專業,本希望思莊學生物,但思莊自覺興趣不大,他又學信:聽見你二哥說你不大喜歡學生物學,既已如此,為什么不早同我說。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泥定爹爹的話。后來梁思莊改學圖書館學,考入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院,最終成為一名圖書館學專家。正因為梁啟超不干涉孩子的選擇,所以他的九個孩子分別在建筑、考古、軍事、經濟、文學等多個方面,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
梁思成早年因為車禍傷及脊椎,后來得了脊椎軟骨硬化癥。但當美國人想聘他到美國工作以便治療時,梁思成毅然拒絕了。他說:“我們的祖國正在災難之中,我不能離開她,哪怕僅僅是暫時的。”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女兒梁再冰,談及祖父對她的影響,她說,在教育子女問題上,祖父非常開明又有超前的眼光,“祖父認為家風不能只想到家,應該首先想到國,先有國才有家。
多少人忘記了國家,是先有國,才有家。國將不存時,那來的家!只有祖國強盛了,人才有根本。
一、梁啟超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梁啟超家庭教育的目的
梁啟超是近代中國最早明確提出要確立現代教育目的的教育家。1902年2月他在《新民叢報》創刊號上發表《論教育當定宗旨》一文,旗幟鮮明地提出教育必須有宗旨,即教育必須有目的。教育是人類一種非常重要而復雜的活動,不能沒有目的,而且這種目的還必須是正確的。他認為,其它事情沒有宗旨都可以茍且遷就,惟教育沒有宗旨是不行的。
(二)梁啟超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
梁啟超是個百科全書式人物,對子女的家庭教育也包羅萬象,但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博愛教育
博愛教育,是梁啟超家庭教育的首要內容。梁啟超認為,教子之道除了“嚴”之外,還要貫穿一個“愛”字,“嚴”出于理智,“愛”則出于情感,二者不可缺一。讀過梁先生寫給孩子們的家書便知,他的九個子女無一不在父親濃濃愛意中長大。思莊大加拿大留學時他信里稱呼小莊莊,好乖乖。他給孩子們寫信: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對著月亮想你們,也在這里唱起來,你們聽見沒有?莊莊今年考試,縱使不及格,也不要緊,千萬別要著急,因為他本勉強進大學。你們兄妹各個都能勤學向上,我對于你們的功課絕不責備,卻是因為趕課太過,鬧出病來,倒令我不放心了。
100年前的中國是什么模樣,怕難于想象,從那些舊照片中我們看到的是長辮子、三寸金蓮、長袍馬褂和那無一例外的呆滯的眼神。而此時的梁啟超在給兒女的信中稱呼自己的孩子“寶貝”、“baby”,梁啟超教育孩子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與孩子們做朋友。
梁先生給兒女們的信比孩子給他的信多很多,作為父親,親自給孩子們寫信,親自與孩子們交談,與他們談學習,交友,戀愛,生活,政事等等,梁先生將每一件事娓娓道來,沒有家長作風,又與今日的家長拉開多大差距。
2.作為“現代人”的基本素質培養
培養“現代人”的基本素質,是梁啟超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
要有獨立個性,獨立的個性要求人必須自主、自立、自尊、自強、不依附于他人,沒有個性,也培養不出富有創造力的人才。所以梁啟超充分認識與尊重子女的個性發展,在對子女們遇到的棘手問題或是子女把握不好的問題,他從來不幫子女們拿主意,都是以好朋友的身份與他們進行探討或給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讓子女們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選擇,以此來培養子女的獨立個性。
(三)為學和做人的貫通
實現“為學和做人的貫通”,是梁啟超家庭教育的又一重要內容。梁啟超在教導子女治學上認為做學問應具有科學之精神。 (四)寒士家風教育
“寒士家風”教育,是梁啟超家庭教育的另一重要內容。梁啟超出生于半農半儒的貧寒家庭,從小受到勤儉、樸實、上進、好學的家風熏陶,他一直保留著、延續著這種家風。
二、梁啟超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
梁啟超認為:舊的科舉教育法,其教學內容主要儒家經典為主要內容的封建道德
教育為重點,其教學方法就是灌輸,是“導之不以道,撫之不以術”,強制和死記硬背,是注射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梁啟超對此是深惡痛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學方法,并把它們運用到家庭教育中。
(一)注重個性發展,因材施教
梁啟超認為,教育就是為了把“各人的天賦良能,發揮到十分圓滿”,使“人人各用其所長,自動地創造進化”。從而充分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讓其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培養子女們的創造能力。
(二)導之以悟性,啟發式教育
梁啟超非常注重子女們的啟蒙教育。他認為,幼學是人生教育的起點“春秋萬法論于始,幾何萬象起于點,人生百年,立于幼學”。只有注意引導兒童的悟性,啟發兒童的智慧,因勢利導,引譬以喻,這樣才能啟迪成才。這種“導之不以道,撫之不以術”,強制灌輸和死記硬背的注射式、填鴨式的傳統教育方法,其癥結在于教育者沒有在教育過程中和受教育者產生互動,這種至上而下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也不考慮受教育者的興趣、愛好、思想道德水平和理解接受能力,抹殺了學生在這其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梁啟超認為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要努力與學生建立一種師生平等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讓其真正達到“學問不厭”。
(三)趣味性教育,寓教于樂
梁啟超主張“趣味教育”。他曾明確宣稱,假如有人問我,你信仰的是什么主義?
我便答:趣味主義。有人問道:你的人生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拿趣味做根柢。他看來,趣味是生命的原動力,趣味喪失了,生活便毫無意義。所以梁啟超一生樂觀向,從不悲觀厭世,所以他也十分注意引導子女們對生活、對知識的興趣,讓每個孩子也都在趣味之中做學問、生活。他認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
引導求知、賞識鼓勵、礪練品質、積極溝通、培養興趣和言傳身教六個方面論述梁啟超的家庭教育思想
梁啟超一生“言必行,行必果”,始終以誠信教子,在兒女面前樹立起了學習的楷模,盡管“斯人已去矣”,他的高貴品質、堅強意志、頑強毅力、永恒愛心和報國精神等卻在梁氏后輩身上得到了繼承和弘揚。梁啟超先生非凡的家庭教育思想,早已超越了梁氏家族范圍,而融入到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長河,成為寶貴的民族精神財富。
隨意寫著玩。
? 魏越群
2019年1月13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