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你去超市買一些日用品,看到賣書和文具的區域,忍不住逛了逛,書還是那些雜志、四大名著、菜譜、養生之類的書籍,天朝底下超市里的文具也都差不多,倒是看到設計很簡約大方的速寫本,你忍不住多停留了一會。
你并不是專業學繪畫的,只是小時候對這方面很喜歡,然后對繪畫的好感持續到了成年——練習卻沒有持續。雖然你寢室已經有好幾個速寫本了,買來只畫了幾頁,素描的書也有好幾本,開封以后看了大半,卻只動了幾次筆就再沒碰過。
現在你每次動筆繪畫之前,都要鼓起一定的勇氣,穿過重重的猶豫和膽怯。小時候除了美術課,只要有機會,就會開心的在書本上涂涂抹抹,不會因為畫的不好而感到羞愧。小孩子的繪畫,是一個游戲,是對你看到的世界、你夢想中的世界的折射,而不是技藝,你可以高興的和小伙伴們炫耀展示你看到的世界,沒有人會指責,你畫的不專業,筆法拙劣。后來,慢慢長大,功課越來越繁重,漸漸的很少看到有人畫畫,你也好些年不曾拿筆,去畫下你的夢幻鄉。
很久以后,你會發現,越是成熟,卻越不敢輕易畫畫。
為什么我們不再敢輕易畫畫?
你忍不住反思自己,當你想繪畫卻忍不住拖延之前,潛意識里卻是想著,很久沒有繪畫,畫出來應該到處是問題,一點也不專業,被懂行的人看到了多羞恥,或者,這么大人了,畫的畫還跟小學生一樣,和自己的成年人的身份一點也不匹配。這種臆想中的認知失調,使你下意識的抗拒再重新拿起已經很陌生的畫筆。
人們都認為,一般的成年人應該怎樣怎樣,于是你也必須怎樣怎樣;做某件事的人應該怎樣怎樣,于是你去做那件事的時候也應該怎樣怎樣。
——成長給我們太多枷鎖,不愿意去得到“有失身份”的結果,讓我們更在意繪畫的結果和外部的評價,而忽視了繪畫本身代表著什么,忽視了內心的表達。
不止繪畫,很多事情,都是這樣。
如果想表達,那就表達,如果想繪畫,那就繪畫。
政治正確,都只是相對。犯錯或者正確,也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人生已經那么多糟心事糟心人了,能夠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情不容易,自己私人喜歡的事還要把大眾的看法放在自己的感受前面,更難得快活。
最后,畫的再差,畢竟是你生的,你也得母不嫌兒丑,我頂多嘲笑你小學生畫工而已,雖然我畫的也不一定比你好。
嗯,就醬。
琴叔有話說:
別說了我這個逗比,本來中午就是去超市買東西來著,結果到超市門口了又覺得都走到這了,離公交車站也近,時間還早,不如先去三天竺或者西湖十景隨便哪個景點玩玩。然后這是第三次,本來想去三天竺然后被西湖截胡了,都怪西湖太美╭(╯^╰)╮
晚上走完了整個蘇堤,從花港走到曲院風荷。我對蘇堤的執念來自蘇小小,葬在西湖之畔西泠橋邊的蘇小小,我一直以為西泠橋是在蘇堤,然而回來查了地圖才發現并不是,西泠橋在另一邊,武松墓附近,只能下次再去了。
最后附上一首詩
妾乘油壁車,郎跨青驄馬。
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
《同心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