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寫了家中小記(一),其實我并不知道會不會有(二)(三)(四)(五),畢竟現在都是佛系寫。
這幾天偶爾想起我上學期“支教”的片段。大概一個月前吧,有一個孩紙用他家長的微信加了我,他當時說了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二年級上期的時候**老師(我)教我們語文,**老師(班主任兼數學老師)教我們數學。”
還祝我天天開心,身體健康之類的。我最后給那個孩子說了一句,“加油哦,以后爭取去外面讀書。”
支教的那個地方,是一個二線城市的偏遠山區,那個地方顛覆了我對那個城市的概念, 之前以為那里就沒有什么窮鄉僻壤了吧。
那個鎮幾乎沒有大塊大塊平坦的地方,連學校里面都是上坡下坡。那里不是每天都能買到蔬菜水果的,是逢場的。
當時剛去那里的時候,我是崩潰的。簡直不知道四個月我要怎么度過。我不習慣那里的天氣,不習慣那里的偏僻,去一次縣城都要經過一個小時的蜿蜒曲折的山路。而且每次一上了那個車都很想吐。
當時是十分后悔為什么一時沖動來了那里。但是不幸中也有萬幸。我們有五個同學一起來的。也不孤單。有一個同學廚藝超棒,在那里我都長胖了幾斤(然后回家又瘦回來了,哈哈哈論廚藝對食欲的影響)
但是令我很動容的是,那里的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因為學校地方很偏,是留不住老師的,常年缺老師,而且老師們都在想方設法地離開。那些學生可能一學期就要換一次老師。
有好多個學生吧,就是典型的老師眼中的乖孩子。上課認真,回答問題積極,課下還要找你問問題。
感覺那里的人對老師都很尊敬,挺純樸的。
我剛開始會覺得這是一段痛苦的記憶,沒想到最后卻成為了一段比較有價值的時光。
可能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讀書改變命運”,可能也告訴我選擇很重要。我也在那一學期內思考了工作和讀書,然后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繼續讀書,去充實自己。
后來一學期結束了,有一絲終于解放了的心情,但沒有很強烈。面對那些孩紙的問題--“老師,你以后會回來看我們?”我有了一絲遲疑,我不知道我會不會再去那里,可能一年后,可能兩年后,可能永遠不會。
或許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就是不斷在說“你好”,“再見”。不斷地認識新的人,不斷地告別。可能我們永遠不會再見,但也相識一場,很多年后,可能記得,可能記不得,都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