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2-08 —————
墨色秘雅 10:01
?活得苦寂,死得凄涼
? ? ? ? ? ————從《呼蘭河傳》中話開“蕭紅”
? ? ?四大民國才女,呂碧城,石評梅,張愛玲,蕭紅 ?————題記
《呼蘭河傳》被編入中學課本,每每讀起內心總起波瀾。書中都是一個個兒童眼中的世界,自然而成,人物風景并不受舊的形式束縛。蕭紅寫的人物是從生活里提煉出來的、活生生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讀者產生共鳴。在上學時我就粗略看過其中的章節,小學課本上的極美文章《火燒云》就是出自這位民國女作家的《呼蘭河傳》中的,斷斷續續的閱讀使我對蕭紅有了認識。后來我又是從電影《黃金時代》《蕭紅》中,漸漸對這位“民國第一苦命女子”短暫而苦命的一生有了更深的了解。
蕭紅(1911-1942),原名張秀環,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
感情經歷粗略整理:
汪恩甲
9歲喪母,繼母虐待她,14歲時,少女時代的蕭紅,曾被家里訂了婚,未婚夫叫汪恩甲。是小學老師,卻身染一些習氣,是個沒有有理想喜歡抽鴉片的癮君子,與蕭紅理想中的愛人相去甚遠,蕭紅并不喜歡他。 17歲的蕭紅結識了哈爾濱法政大學學生、與自己有遠親關系的表哥陸振舜。在已經成婚的陸振舜與包辦婚姻的汪恩甲之間,蕭紅的情感偏向了前者。19歲的蕭紅逃出家門與陸振舜婚外同居。第二年春節前夕,不具備獨立生活能力和經濟實力的陸振舜,迫于家庭壓力,與蕭紅各自回家。根深蒂固的男權專制社會里,人們不會對背叛男權專制社會的弱勢女子表示諒解。一個為私情離家的女人是沒有任何退路的,只要她走出家門一步,門就在她身后永遠關閉了。在與陸振舜分手之后,再一次逃往北平,舊情不斷的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汪恩甲母親知道兒子與蕭紅在一起,就斷絕了經濟資助,汪不得已向家庭妥協。已經懷孕的蕭紅遭遇了第二輪情愛悲劇。當蕭紅臨產期近,汪恩甲卻突然失蹤,令蕭紅獨自被困在旅館。對于汪恩甲的失蹤,一種說法認為他沒有足夠的錢交房費,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他是遭遇了意外。
蕭軍
蕭紅懷孕時困居旅館,處境艱難,只好寫信向哈爾濱《國際協報》的副刊編輯裴馨園求助,裴馨園多次派蕭軍到旅館給蕭紅送書刊,看望蕭紅。21歲的蕭紅打動26歲蕭軍的,兩位文學青年因此開始了相互愛慕。由于蕭紅欠旅館的錢太多,旅館不讓蕭紅離開。蕭軍趁夜把蕭紅救出。不久蕭紅進醫院分娩,因交不起住院費,蕭軍甚至用刀子逼迫醫生救人,但她無力撫養孩子,將孩子送人。出院后,蕭紅與蕭軍開始了一段貧苦但甜蜜的共同生活,同時蕭紅也迎來了自己的創作黃金期,創作長篇小說《生死場》。
但是,蕭軍有些大男子主義,他個性粗暴,而且情感輕浮,在兩年里先后跟三個女子有曖昧。而且,他并未拿蕭紅當成自己最后的歸宿:“她單純、淳厚、倔犟,有才能,我愛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最終,蕭紅還是向蕭軍提出分手,結束了這段既愛且痛的戀情。
1986年夏天,蕭軍重來青島,被問及當年與蕭紅相處時,他提及“那時確實脾氣不好,常對蕭紅發火”,并親口承認“打過蕭紅”。
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曾是蕭紅和蕭軍共同的朋友。跟粗獷的蕭軍不同,端木蕻良性情陰柔。當蕭紅終于下定決心跟蕭軍分手時,她已經懷了蕭軍的孩子,但她和端木蕻良仍于1938年5月在武漢舉行婚禮。對這段感情,蕭紅曾經在婚禮上這樣形容:“我對端木蕻良沒有什么過高的要求,我只想過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沒有爭吵、沒有打鬧、沒有不忠、沒有譏笑,有的只是互相諒解、愛護、體貼。”
但是,端木蕻良缺乏生活能力,什么都依賴蕭紅,他的個性和他過去的優越生活決定了他并非很好的照顧者。香港淪陷,端木拋下生病的蕭紅逃亡,一個男人在女人最需要她陪伴時而不在身旁,蕭紅已心灰意冷,在貧病交加中創作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1942年12月,病情加重的她被送進醫院,因庸醫誤診而錯動喉管手術,不能說話。有人譴責端木蕻良在蕭紅生命攸關的時刻離開蕭紅,但據后來的端木夫人鐘耀群所解釋,端木蕻良離開蕭紅是為了外出購買食品和藥物,并尋找尚未被日軍接管的醫院。
駱賓基
在香港期間,端木蕻良幫助了同為東北流亡作家的駱賓基。不久,駱賓基打算撤離香港,但當駱賓基打電話向端木蕻良和蕭紅辭行時,端木蕻良卻問他能否暫留香港協助照料病重的蕭紅,駱賓基慨然允諾。根據駱賓基的《蕭紅小傳》中記載,從太平洋戰爭爆發到蕭紅病逝的44天中,他始終守護在蕭紅身邊。蕭紅臨終前在一張紙片上寫下:“我將于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1942冬蕭紅在醫院里再也沒有醒來……至于駱賓基跟蕭紅之間是否有男女之情,其后人始終表示否認。
中國才女作家蕭紅,她紅顏薄命。她自己說的,與《紅樓夢》中的香菱一樣,蕭紅的人生也是惹人憐惜的。不過,與香菱的禍起于偶然不同,蕭紅的不幸主要源于她自己“癡心女子偏遇負心漢”的盲目追求與錯誤選擇。
……
蕭紅在《呼蘭河傳》里如此寫到:“黃瓜愿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九歲喪母,受繼母虐待,她是在缺乏愛,缺乏朋友的環境中成長。祖父家的后花園成了她童年最美好的回憶,只有祖父笑瞇瞇的眼睛和他的慈愛才是蕭紅童年唯一愛的記憶。所以當祖父死了的時候,“好象他死了就把人間一切愛和溫暖帶得空空虛虛”。
呼蘭河畔有蕭紅兒時最純真的快樂和最宏大蒼涼的人生感悟。多年的漂泊之后,她在人生的末端回顧童年,寫下《呼蘭河傳》這樣一部充滿童心、詩趣和靈感的“回憶式”長篇小說。呼蘭河小城的生活或許有一點沉悶,但蕭紅用繪畫式的語言,因為直率,不用偽飾、矯情,就更顯得自然質樸。蕭紅的視角總是居高臨下,讀者是看不到她的,甚至沒有一處議論,這種語言沒有著意雕刻的痕跡,自然而然,蘊含著一種稚拙渾樸的美,從而成為“蕭紅體”小說敘述風格的重要特征。
矛盾評價《呼蘭河傳》:它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它于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在她去世后矛盾為《呼蘭河傳》寫過書序,在蕭紅死后,有無數傳記和悼念文字出版,每年都有萬千孩子誦讀她的作品……
查一查資料我更是肅然起敬:一個文學層面讓無數同輩后輩深切尊重的作家,一個生逢亂世命運坎坷的青年,當這兩個形象合二為一時,才是完整的蕭紅,也才是今天為何那么多人紀念和心痛的原因。
但關于對蕭紅的點評,學者,歷史學家眾說紛紜:
有人說:蕭紅有文學才華但做人不及格。太不地道,生了兩個孩子,要么弄死,要么送人,反正每次跟著男人總懷的是別人的孩子。
有人說:對蕭紅人性的不潔和過錯要作同情的理解。
魯迅評價蕭紅“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為丁玲的后繼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時間,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時間早得多”
魯迅看過蕭紅的小說《生死場》后,大為贊賞,親自作序。當生活窘迫時,兩人受到魯迅一家接納、關愛,這令蕭紅找到難得的情感慰藉。魯迅去世,蕭紅寫下上萬字的散文《回憶魯迅先生》,這也被不少人視作是回憶魯迅作品中最好的一部。
《黃金時代》電影看后,我想:它既不像宣傳海報上拍得那么美輪美奐,也不像另一些人批評得那么不堪。平心而論,它確也算得上一部追求、有情懷和有水準的藝術電影。那個蕭紅,倔強、執拗、軟弱、神經質、受到疾病困擾、對養育孩子沒有責任感,一生經歷傳奇,結局令人扼腕。
影片給人直觀最大的感觸就是找一個好男人太重要了!蕭紅的一生都在尋找、掙扎與抗爭著,在民國年代她被人爭議著,但一切的根源就是在于她情感上的坎坷,遇人不淑,不流于世俗卻被命運捉弄,英年早逝讓人唏噓。
一則新聞里,有觀眾問《黃金時代》中飾演蕭軍的馮紹峰和飾演端木的朱亞文:在現實中是否會喜歡蕭紅這樣的女子,結果兩人都選擇了不會。
在蕭紅的一生中對其影響最深的男人是蕭軍,蕭紅蕭軍這對文壇的‘伉儷’在很長一段時間被人們稱頌著,他們有著類似的愛好,理想與追求。但愛之深傷至切兩人最終依然走向決裂。1942年12月,蕭紅臨終立下遺囑:《生死場》版權給蕭軍。到了生命的盡頭,她念著的,卻還是愛過的男人。
蕭軍在被問道愛情哲學時如此答道:“愛就愛,不愛便丟開”。
蕭紅與蕭軍的緣聚緣散,也是當時文藝界的一個超級八卦,不亞于今天的天后郭富城和熊黛林的分手,王菲與謝霆鋒的再聚,或者汪峰與章子怡的結緣。與其問,蕭紅當時為什么成為輿論紅人,這樣讓后人評判?不如說,蕭紅一朝被打開歷史的塵封,才發現那個時代的真正的大明星,不在娛樂圈,而是文壇。
……
關于蕭紅的版本很多,我個人喜歡從這一角度來解讀給學生聽。蕭紅的作品我沒有更多更細去讀,但我讀過有關她的驚天動地的生平事跡,我覺得遠勝于讀作品本身,因為我覺得她本身就是一本雋永幽遠,感人至深的驚世之書。我知道早期她以悄吟為筆名寫出小說《棄兒》和《跋涉》反響很大;知道以蕭紅為筆名的《生死場》是與蕭軍生活期間力透紙背的長篇小說,從此在文壇一舉成名;也知道中篇小說《馬伯樂》和長篇小說《呼蘭河傳》是與端木蕻良生活期間貧病交加之際創作出來的。
蕭紅,她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愛折騰,不愿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談是悲慘短暫的,她是智商極高,情商極低的“第一苦命女子”。 她的一生都在疲于奔命和動蕩不安中掙扎,活得寂寞,死得凄涼。從十九歲離家出走,這一走幾乎沒有再回頭。文學創作雖然部分成全了她,榮耀了她,卻沒有徹底改變她的悲慘命運。最終含恨而死,年僅三十一歲,成為文學界的一曲悲歌。
蕭紅曾這樣解讀自己:“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為我是一個女人。”
悲嘆之際,我也大徹大悟:苦命才女的“生死場"——活得苦寂,死得凄涼。
2017.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