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檔的兩部電影都備受好評:《長津湖》和《我和我的父輩》。因為很喜歡第一部“拼盤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所以選擇看后面這部電影。整體而言,我覺得可以打三顆星,再加半顆星祝祖國母親生日快樂吧。
這部電影延續了之前的拼盤風格,四個單元,每個單元是不同的導演。今年這四部也有著延續的意味,從抗日到火箭發射,從商業化到未來的科技化。我個人最喜歡的是第二個單元《詩》,這大概也是淚點最集中的一部。
第一個單元《乘風》,導演吳京。吳京真的很適合這種類型的電影,搭檔吳磊也很有父子感。這個單元是關于抗日戰爭時期的,在一群人與幾個人之間,選擇了一群人,即使那幾個人里有他的兒子。我很喜歡他們聊天的那個片段,不論在哪個時代,都有子女與父母之間的矛盾。但是無論如何,親情和愛都在。比較有些出戲的是最后的騎兵,感覺很悲壯卻也有些不理解。有熱兵器還用冷兵器,有點過于偏向犧牲之感。
第二個單元《詩》,導演章子怡。這是我第一次看章子怡導演的電影,很喜歡。這部電影以研制長征一號火箭為背景,一家人的故事。那個時代,一切都是未知,從無到有比從有到精還要難。那一代人的犧牲,似乎是輕描淡寫。沒有第一單元的血流成河,只是男孩沒有了兩個爸爸。但正因為他們,才有了現在我們更有底氣地生活。網上評論較多的,是那首詩。而我最感動的,卻是男孩帶著妹妹去放孔明燈,說著“媽媽,你不要死”的那一幕。那一幕大概也是我所在的那一場次里最安靜的時刻,只是大家不約而同的拿出了面紙。這個單元也有些令人遺憾的地方,比如后面的部分有些松散,人物的形象也不算立體。
第三個單元《鴨先知》,導演徐崢。這部電影里?之前系列電影里的原班人馬,看著很親切,也很有意思。前面通過男孩冬冬讀作文,展現了一個父親的形象,而后同學的拆穿,又將父親的形象推翻。這樣的設計很有意思,父親的性格也能夠很好地呈現。徐崢所飾演的趙平洋也代表了第一代勇于創新,也敢于爭先的人。正因為此,他們曾不被理解,甚至被嘲笑。但也因為此,他們能夠成為第一批成功的人。這個單元里令人有些疑惑的是媽媽這個角色的轉變,感覺缺少了一些鋪墊。
最后一個單元《少年行》,導演沈騰。選這部電影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沈騰,有他在的電影,大概率笑點不斷少。這一點的確也沒令人失望,這個單元是四個單元里最輕松也最有趣的單元。2050年的機器人回到2021年,遇見了一個缺少父愛的男孩。他懷揣著科學夢想,自己“拆家”設計了很多作品。他口中的父親無所不能,雖然他也知道其實并非如此。但他很感謝這樣一個機器人的出現,幫他贏得了所有比賽,除了最后一個他自己的設計。因為機器人的“誠實”,他覺得它冷血無情。但是,也正是它陪伴了他,也拯救了溺水的他。結局是,男孩參與設計了這個機器人,在2050年。在它回到未來的那一刻,他們終于再次相遇。這個故事整體來說很完整,因為時常關系有些內容難以擴展開,但依舊是個不錯的設計。如果要說有什么出戲的地方,大概是男孩為了飛機走進海里然后被機器人救這一段,感覺略俗套了些。
這部電影大概是最后一部“拼盤電影”,其實感覺一部電影里看到四種不同的風格也很有意思:吳京導演下的熱血與犧牲;章子怡導演下小人物與大時代相應,更多了一分細膩;徐崢導演下的個人;以及沈騰導演下的幽默。
綜上,這部電影整體而言挺不錯的。三星給電影本身,半顆星給祖國母親,共三顆半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