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上午11點17分,我在國家圖書館三樓的閱讀大廳上網。和我一樣坐在這里的人有很多,?看上去他們都很年輕,操作電腦的技術十分熟練。相比之下,我就顯得十分的愚笨了。我不會五筆,我想用搜狗,可是我找不出來,我請求我鄰位的女孩幫助我,她很樂意的幫助了我。于是,我便開始在這里寫字。
我在這里寫字。是的,我喜歡在這里寫字。它可以讓我的心安靜下來,雖然我感覺我還不太適應這樣過分安靜的環境,我想,我會很快適應的。我確定我會經常來這里讀書寫字的。我會激勵自己的,每天只需要花費一小時40分鐘的時間,我就可以步行到達這里,想來真是一件即可強身又可益智的好事情,想來都是一樁睡著要笑醒的好事情呢。
在我碼完上面這些字的時候,心里略感激動了,真有些不知道說什么好了,可還是得說下去。
?(以上這語氣,我感覺是杜拉斯的呀)
上周,我看了三部電影:《故園風雨后》,《當尼采哭泣》,《追憶似水年華》。坦率的說,我感覺這幾部電影有些深奧,看起來很費勁。說來也怪,我常常會鐘情我看不懂的電影,比如去年看安東尼奧尼的電影,我就是這樣的感覺,越是看不懂的,越有興趣看下去,直到最后看懂。這樣的感覺,我想只要經歷過的人,都會喜歡的。可是,要是看的次數過多,依然沒有看懂,就免不了會喪失繼續看下去的斗志。通過長期的實踐,我悟出了一個可以讓我們“一鼓作氣,再而三,三而易”的很快看懂電影的捷徑。那就是看不懂電影的時候,真的不要去看,更不要惦記它,忘記它吧,暫時的。與其說花費時間去看一部自己根本看不懂的電影,不如多花費點時間去閱讀與這些電影相關的影評。說到這,我真的非常感謝這些影評人,感謝他們用他們的字讓我看懂了電影,我要高度贊美他們這種的“無償奉獻”的高尚品德啊。昨晚,我一直在電腦上閱讀這三部電影的影評,總算找到了能看懂它們的感覺。并且,我終于在“我的時光”博客上注了冊。我粗略的瀏覽了那里的推薦博文,都是和電影相關的,心里就不免竊笑一番,恰似有找到組織的感覺,心里瞬時就有亮堂堂的感覺呢。雖然我還未在此處站穩腳跟,但是,我都能感覺出我能和那么多影迷同聚一博,真是有幸啊。順便說一下,在那里注冊博客,需要完成好多填充題。其中一項是列出喜歡的導演,我一下子就列出了好多位:安東尼奧尼,侯麥,侯孝賢,王家衛等等。但是在列出喜歡的演員的時候,我卻有無從下筆的感覺,啊!好演員那么多,而我喜歡的那么少,真是讓我無從下筆啊。
周日,我專程攜帶夫君漫游了“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之海航線游覽。這條線路是目前我找尋到了從我家步行到北海的最短線路程,單程所需時間1小時35分鐘。這歸于4月我愛上了城市徒步的功勞。我一點沒有想到,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我就把自己鍛煉成了可以獨自離家出走的好女兒(本想說好男兒,又不合適),免去別人送接的差事,不用別人夸獎我,就我都忍不住要夸獎自己,我真的好厲害藕。豈今為止,我從家里步行去過的地方有西單,景山公園,北海公園,故宮,中國美術館,三聯書店,王府井,鼓樓,還有就是今天的國家圖書館。剛開始走的時候,我真的不識路了,真是三步一問,五步一停,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就走出了成績,走出了輝煌。不怕人笑話,開始的時候,我都是把自己扮成外地人,我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北京本地人。哪有北京人不識京城路的道理呢,我太丟北京人的臉啦(丟臉也沒有關系,我本來就不是正宗的北京人嘛)。后來,我不問了,我拿著北京交通地圖徒步,我拿記事本畫我的行進路途、單說從我家到北海,我就找出了四條路線可走。我喜歡的路線有兩條,一條是從柳蔭街穿胡同通過廠橋抵達北海。柳蔭街是一條有很多故事的胡同,我以后有時間細說。再一條就是我攜夫君的海航線。要我說四海之中我的最愛,我選擇西海,它沒有后海前海的繁華和熱鬧,它的平實安詳,我希望永遠都不要被前后海的現代氣氛所取代。它是一個“很中國的海”啊。
我家先生,一貫以能吃苦耐勞的美德贏得我們的好評,想不到短短一個多小時的徒步就讓他有愧于這樣的好評(我可沒有比他少走半步啊)。回到家,他立馬就穩坐在沙發上,有氣無力的叫喚著:我的腳心打泡了。仿佛忘記了我的腳心也慘遭過打泡的悲慘命運。那句:輕傷不下火線,重傷不進醫院——我相信就是為夸獎我而排列組合在一起的。多少次我克制著腳心打泡的痛,也不肯放棄在廚房操勞的光輝事跡,我發誓得讓我家先生下苦功夫認真學習并立下向我學習的志向,不然,哼,讓他頂著痛洗碗去耶。
我家兒子一切安好,稍等幾日,我專題記錄。
從明天起,我要在國家圖書館讀王小慧的《我的視覺日記》啦,我計劃每天讀20頁,然后寫下讀書筆記。
我坐在這里3個小時了,才寫了這幾個字,不好意思啊,我不習慣在眾目睽睽之下寫字,雖然我寫的字,我發誓不在別人的視線中,可我還是心慌慌的,就這樣,等我習慣了,再多寫幾個字。
今天,就到此為止,現在看書。下午3點三刻我必須返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