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惠惠是個準新娘,再過兩個月就要舉辦婚禮了,可是她臉上一點也看不出新婚的期盼和幸福感,相反非常焦慮。
她已經和未婚夫同居3年了,兩個人從過去如膠似漆的狀態變成現在特別平淡。惠惠覺得現在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她說已經感覺不到他的愛。
但是媽媽告訴她,結婚過日子,就是平淡的生活,愛情久了就轉化成親情,感覺不到愛也是正常的。
2
惠惠常常懷念過去,未婚夫那時候每天變著花樣討她開心。早上剛分開,他就發信息說想她了。她不愛吃單位食堂飯菜,男友經常早起給準備中午的愛心便當。他隔三差五就送她鮮花,理由也是千奇百怪:今天是我們認識第185天,慶祝一下送花;今天你來大姨媽,怕你不開心回家打我,送花;今天本人心情好,送花。
那時候的他,體貼又有情趣。有一次,惠惠看到一張照片,隨口說想去海邊。第二天,他就快遞給她兩張周末去三亞的飛機票。
再看看現在的他,惠惠都覺得變了個人。每天早上他睡到最后一刻起床,上班不遲到就不錯了,哪里還有時間給惠惠準備便當?家里做飯做衛生的人變成了惠惠,因為他忙。鮮花禮物驚喜,一概沒有了,今年的情人節,他說外面人多不去湊熱鬧,可是,在家過,也就是過了一個和平時無異的禮拜二。
現在的他們倆,就像一對結婚多年的老夫妻一樣,生活按部就班地過。
惠惠很不甘心,這樣的一輩子有什么意思?當年是誰說的,永遠愛她疼她,讓她開心?現在還沒結婚,已經讓她如此不開心!
男友也覺得很無辜:我怎么就不愛你不疼你了?我這么忙,不也是為了我們的將來嗎?要攢錢買房買車養孩子,哪里能整天把錢花在送驚喜上!幾朵玫瑰一點禮物,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有多大意義?
3
他們讓我想到了阿倫森效應,其實很多“他變了”、“他不像過去那樣愛我了”的狀況,都適用這個效應。
阿倫森效應,指的是一個人的態度,在持續的獎勵增加時會比較積極,而面對獎勵減少的時候,會比較消極。也指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贊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狀態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這個效應最著名的案例是:在宿舍樓的后面,停放著一部爛汽車,大院里的孩子們每當晚上7點時,便攀上車廂蹦跳,嘭嘭之聲震耳欲聾,大人們越管,眾孩童蹦得越歡,見者無奈。這天,一個老人對孩子們說:“小朋友們,今我們比賽,蹦得最響的獎玩具手槍一支。”眾童嗚呼雀躍,爭相蹦跳,優者果然得獎。次日,這位老人又來到車前,說:“今天繼續比賽,獎品為兩粒奶糖。”眾童見獎品直線下跌,紛紛不悅,無人賣力蹦跳,聲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朋友又對孩子們言:“今日獎品為花生米二粒。”眾童紛紛跳下汽車,皆說:“不蹦了,不蹦了,真沒意思,回家看電視了。”
惠惠就像這些孩子們,在男友變著花樣討她開心的時候,能感覺到強烈的愛。在男友激情逐漸冷卻,不再持續表達愛和熱情的時候,她覺得“真沒意思”。
4
所以惠惠的未婚夫,要讓對方感覺到愛,讓她覺得兩個人在一起“還有意思”,就要避免自己的表現“高開低走”,不要一開始猛烈追求,愛情著陸之后就疏于經營,給戀人強烈的心理落差。
兩個人在戀愛初期,總是盡力表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新鮮感褪去,人更多地展現出真實的自己。
這個時候,很多人會失望,因為人的心里對另一半,有一個預期,而這個預期,多是定格在兩個人最美好的時刻。
比如,惠惠的未婚夫過去給過她那么多的感動和驚喜,她希望他會永遠這樣對自己,這是惠惠心里的預期。但現在,未婚夫的表現和從前比差太多,惠惠當然感覺他對自己的愛越來越少了。
感情的維系,不僅僅是最初的熱情,更要保證漫長歲月里的調劑。人在愛的各個階段表現方式當然是有不同,但兩個人,愛的起初越熱烈,相處就要更用心。
愛經不起太大的反差。因為她知道你過去有多好,所以了解你現在有多漫不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