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家的寶寶今年上幼兒園了,每天早上路過我家門口,都能聽到孩子的“鬼哭狼嚎”,媽媽要么是抱著,要么是拖著,孩子死活不愿意離開家門,哭得撕心裂肺,“媽媽,求求你了,我不去上學”,“不上學怎么行?趕緊走”,這都一個星期了,孩子狀態并沒有好一些,每次碰到鄰居,她就羨慕我的女兒,很容易就接受幼兒園生活了,難道真的她的孩子比較“戀家”嗎?
孩子進入三歲后,就要進入幼兒園,接受集體生活的訓練了,這對孩子來說是種挑戰,對父母來說也是一種考驗,對于陌生環境,孩子肯定會有一個心理過渡期,驟然離開了父母,面對陌生的老師和同學們,哪哪都是新的,分離綜合征就出現了,他會哭鬧,會對新的生活表現排斥,尤其是在早上,會通過歇斯底里的哭鬧來達到不上幼兒園的目的,而家長的堅持會徹底擊潰孩子的心理預期,所以矛盾就產生了。
跟一些幼兒園老師曾經交談過這個問題,老師們的回答都很一致,等家長走了,孩子一會就好了。進一步了解就可以知道,孩子在離開家長的半小時后,都能積極主動地融入到新的集體中去,反而是在快放學的時候,情緒再一次會面臨失控,老師們說,孩子就是早上和傍晚的時候表現最差勁,這是因為他們要見到父母了,這種焦慮情緒就會被激發。
家長的哪些典型的錯誤行為會導致孩子的情緒失控呢?
送孩子時的錯誤行為:
父母會把孩子安全交到幼兒園老師的手里才會安心離去,如果媽媽的臉上寫滿焦慮,根本不敢看孩子可憐的表情,或者語氣中透露出不安,甚至對孩子千叮嚀萬囑咐,遲遲不肯離去,家長的這些消極表現會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我也對你的處境表示擔憂,我對老師也充滿了不信任,這個環境你能夠適應嗎?一切都得靠你自己了。孩子接收到這樣的信號,情緒就會更加焦慮,他渴望著被接走,又怎么能安心地適應環境呢?
媽媽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保持輕松愉快的表情,告訴孩子自己要去干什么,會在什么時候來接他,跟老師輕松地交談,愉快地跟孩子說再見,讓孩子覺得這個環境、老師都是可以信賴的,媽媽也不是走了就不再回來,他也就變得很安心。
接孩子時的錯誤行為
媽媽再去接孩子的時候,如果臉上寫著如釋重負,可算把這一天熬下來了,趕緊問孩子哭沒哭,有沒有想媽媽,甚至偷偷問孩子,老師有沒有訓斥你?孩子通常看到媽媽,情緒會面臨失控,這些也是在暗示孩子,在這個環境里待著不安全,隨時會有老師過來訓斥自己,自己哭也是應該的,他會越來越不喜歡這個環境,父母的焦慮也會感染孩子。
媽媽正確的做法是,肯定孩子一天的表現,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跟老師交談一會,或者帶著孩子玩一會再走,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這個幼兒園很不錯,寶寶在這里待著會很愉快。
讓孩子迅速愛上幼兒園,家長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孩子是敏感的小動物,很容易捕捉到父母的焦慮情緒,給孩子一個好的心理暗示,他就能更快地適應幼兒園,愛上幼兒園,您說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