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企業具體問題案例來做微課,深入說透,是很好的學習和分享方式。
主題:
在豐田工作多年的宋老師,通過某食品加工業企業的自動化生產線導入的案例,深入分析精益和自動化的關系。
企業面臨問題:
花大錢投資了高大上的全自動生產線,如自動和面機/水餃機等,卻沒法實現預期目標。理想很骨感:能夠解決所有問題,且大大降低用人數,十幾個人完成所有加工;但現實還是那么"豐滿":機器換件維修、員工培訓不力...問題一個都不少,做下來一個車間,還是需要幾百人才能達到產能。
宋老師分享其在豐田的日子里學到的精益和人的關系,提到一位資深日系老師的評論:中國機器不行,可以買機器;技術不行,可以買專利;但管理不行,只能來我們這里學。?
設備的靈魂還是人,設備升級了,人的能力升級了嗎? 值得反思的問題。
投入自動化的時候,有沒有精益的思想? 具體關注四點:
1、線平衡整體規劃:而不是追求局部效率最大化,單個工序跑太快,下道工序無法匹配,那只是產生在制品WIP,而且食品業的在制品有保鮮度的限制,更容易報廢;另一個是要盡可能把斷點合并,讓產品(價值)可以更容易流動起來;
2、質量水平:機器要有能力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且在出問題時能及時發現;也要考慮原材料投料等變更引起的質量降低。 一句話:把質量建立到流程中去。Build quality into every process;
3、設備的保障能力:即使是全自動生產線,也還少不了“人、機、料、法、環"的全面分析,對“機”的因素來說,關鍵點之一就是如何保證設備效率和保障能力,在投入前就有清醒認識,依靠”人“來建立一套合理的設備保障計劃,例如TPM,要明確誰來做保養維護?多久做保養維護?用什么樣的標準方法?配件如何保障?
4、管理系統的匹配性。一家企業生產部門和其他輔助部門的溝通協同,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決定了設備是否如預期發揮設計時的水平。
分享Lean Coffee群的微課總結:
透過現象看本質,應該在自動化設備投入前用精益做總體宏觀規劃、做斷點合并,線平衡、物流設計、質量可行度、工裝以及設備定期保養管理活動等,且由現場至設備的,由下至上的改善管理活動,包含工裝改進活動。最后,管理各部門從職責到職能,管理執行力,管理機制,管理流程的運行,需要不斷優化,以期匹配現場高大上的設備效能最大化!
我的拓展性思維:
這幾天聽阿西莫夫的小說基地,其中80年后的第二次謝頓危機化解,采取的是用形而上的科學宗教,打敗了形而下的武力軍隊;
而易經中,也這樣提到,形而上者之謂道,就是看不到摸不著的客觀規律或原理或思想;形而下者之謂器,是指具體的事物、物品等。
精益思想和自動化機器和應用對我而言,就是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器的比較: 道以成器,而器以載道,自動化應該是精益思想的載體,為了更好的滿足客戶需要;反之就違背規律,產生更多浪費,事與愿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