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完雙11狂歡夜后,開始回歸正軌的學習節奏~~
“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 不管怎樣,只要開始就好
一件看上去繁難的事,只要開始做了,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
如果總能想到一件事就完成一件,那么我們同時應對的事情就少了,也就不用多花心思去“管理”這些事情。而待完成的事情一多,管理的復雜度就直線上升,相應地,記憶負擔、情緒負擔和人際負擔也會顯著加重。這些心理成本雖然是隱性的,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質量。隨著事情越積越多,我們慢慢會覺得無法承受,情緒上的各種問題首先會爆發,然后與周圍人的關系也會變差,于是生活開始失控。
先把必須要做的小事處理掉,是我們保存積極和從容心態的一劑良方。
不是說所有的事情都應該即刻行動。有些事情牽涉的方方面面比較多,并且原本就無法在短期內解決掉,那就需要我們從長計議。這時第一步一般是做計劃,做計劃雖然主要是構思工作,但也是行動的一種。而這種構思也是可以立即做起來的,與其他的事情同時做也未嘗不可。比如,你在洗碗、拖地的時候,腦子里去構思一些重要事情的計劃,就是一舉兩得了。按照思維研究者劉未鵬老師的話說,是利用了“暗時間”。所以對于復雜的事情,即便表面上沒有立即行動,但你還是可以盡早地預作準備。
即刻行動應該是我們最重要的一條行動法則。
【感悟】
一件事拖了很久,越久心理負擔越重。如果不是必須要做的事情,那多半就say goodbye;如果是必須要做的事情,那就長痛不如短痛,你不做,真以為你逃得掉嗎?哼哼,別人會盯在你屁股后面讓你去做的。
精益創業的行動啟示 把“未完成”變成“已完成”
一個人的“最小化可行產品”是什么?
這些小產品,可以作為你才華展示的載體,讓你的才能搭載著這些載體,傳播出去,供其他人欣賞、品味,并獲得反饋,然后你可以繼續做出更復雜、更優秀的產品。
我們永遠無法完全準備好
傳統的教育體制中隱含著“未完成”的思想慣性
“先做好準備再上場”觀念的一個致命問題是:我們永遠都無法做好“完全”的準備。
“匠構戰略”的觀點,他認為企業總是預先就制定出一個完美的戰略然后嚴格遵照其執行的想法是很不現實的,企業更應該一邊行動一邊形成和修正戰略。這就像一個制陶工匠所做的,在陶器的制作過程中,每一個瞬間陶器的坯子都在變化著,這時工匠需要敏銳地覺察到它是怎么變化的,然后適時調整策略和構思。
把批評當作一種信息對待
如何處理外界的反饋也是一門藝術。大致來說,可以把外界反饋分為三種:正面肯定、否定和批評、提示之前未知的方面。正面反饋能堅定我們猶豫不決的心態,增強我們的自信;否定和批評會促使我們反思,校正之前的錯誤想法;而提示之前未知的方面則讓我們發現新的世界,讓我們的思考更加周全。
扭扭捏捏、遲遲不愿把自己的“產品”拿出來的人,這種抗拒心理起了不小的作用。懼怕就成了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批評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幫助。對待批評的合理態度是,把批評作為一種“信息”而不是一種“評價”來看待。當然“接收”不等于“接受”,因為所有輸入的信息都需要慎重地審視,只不過不要一開始就情緒化地加以排斥。本能地抗拒批評和經過深思熟慮之后反對批評是兩回事,后者往往意味著更成熟的心智和更堅定的信念。
對產品不斷修正
精益創業的最后一個關鍵,在于勇于自我修正。以精益創業的方式去走向人生的成功,便要做到這三點:
1. 克服“過度準備”的慣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2. 克服“自我防衛”的心態,樂于接受反面意見并加以慎重地審視;
3. 克服“沉沒成本”的固執,有勇氣否定并重新構造自己的產品。
【感悟】
產品和元規范里的作品聲音高度吻合,用作品說話,作品會帶來真實的“反饋”
像Photoshop一樣分解任務 從工作的核心區開始
“核心思考區間”的工作不可中斷
任務切換帶來轉換損耗。如果我們能選擇好合適的中斷點,中斷就并不可怕。切換的損失也可以降到最低,如果說多任務工作有什么技巧的話,那么就是“對中斷點進行控制和管理的技巧”。這個技巧的前提是,我們需要對要完成的任務進行有效的剖析,區分出“容忍中斷”的部分和“無法容忍中斷”的部分,然后用可保證的相對完整的時間去進行那些“無法容忍中斷”的部分。
事實上大多數任務都有一個至關重要、通常也是最棘手的部分,這個部分需要我們集中精力、非常專注地進行思考,然后將其破解。多線程工作的秘訣。很多時候,你只是需要一個專注不受干擾的、能純粹跳脫出來思考的、能達至“心流”狀態的、能把最關鍵的“硬核”搞定。
對不同認知類型的工作分層處理
對不同認知復雜度的部分進行區別處理、分段操作。
集中處理同質性工作
圖層工作法還可應用于并行處理多項任務的場景中。不同“圖層”的工作由于性質不同,所以需要的資源是不同的,當你可以依次完成各個圖層的工作時,你就可以依次調用不同的對應資源,而不需要在不同的資源間穿插切換,這樣你的工作效率就可能更高。
【感悟】
“擒賊先擒王”也是這個原理,先把事情做解剖,搞定“硬核”。
三行而后思 在實踐中,通過復盤積累智慧
行動先于思考的價值
從理論出發不一定能指導實踐,只有在實踐中通過反思積累的知識才能指導實踐。
當人在解決現實問題時,更依賴于隱性的知識和隱性的推理。
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則是知識的顯化。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我們對行動進行細致的反思,把那些原本并非用語言承載的知識,用語言歸納和總結出來。而這些知識一旦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就容易被重復使用和遷移到其他應用場景中。
我們應該如何去反思?
信息;預期;結果;進度;工具;情緒;阻礙;優勢;缺憾;意義
及時反思,梳理反應鏈與意外現象
在行動中反思,最好還要注意三個關鍵點:保證及時性、梳理“反應鏈”、關注意外現象
“及時”的意思是,在做完一件事之后幾分鐘內就開始反思。
反思一件現實發生的事情時,我們也應看到這件事它是如何開始、如何發展、如何轉折、如何結束的,它背后的動因、阻力以及關鍵節點是什么,這些相關的因素又是如何串聯起一條完整的“反應鏈”的。梳理“反應鏈”有助于我們理解事件以及事件背后的運行機制。
意外結果也許并非本身有多特別,而是在于它落在我們原有的認知之外。因此關注意外事件就是打開我們認知局限性的方法。
【感悟】
書中“我們應該如何去反思?”部分的建議特別好,但是太長了,復制下來篇幅太大。
后來我發現,牛人總是在前瞻性思維和總結性思維上都非常出色。他們既能提前設想未來事件中可能出現的方方面面的情形,又能從已經發生的行動中加以反思,因此他們總是比一般人想得更加深入和周全。
前瞻性思維和總結性思維好贊!總結性思維的利器是反思,如何反思書中也給了指導!
> 【印象最深的3個觀點】
1、把批評當信息,而非評價。
不隨意評價他人,也不把他人評價當評價。生活中,評價多和埋怨結對子,埋怨是什么?是“無能的貪婪”;是“你讓我不滿了,你應該要改變,而且改變還要對我有利”(現學現賣,嘿嘿)。
2、搞定核心思考區間即完成大部分工作。
核心思考的工作可以結合著其他體力勞動一起做,比如洗碗、干家務等等。
3、做好反思,培養總結性思維。
每日三件事,不正是最好的依托嗎?利用每日三件事,進行PDCA循環,是培養總結性思維的最好、最直接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