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好爸爸,要給孩子安全感、無條件愛她、傾聽她的心聲而不是直接給意見、傳遞價值觀和正義感、陪伴她、給她做出榜樣!今天我們來談一下傾聽孩子的心聲。
大家回憶一下有沒有遇到過以下場景:
孩子不小心摔倒了,磕到了膝蓋,蹲在地上哭,爸爸說:“不疼不疼,你已經是大孩子了,別哭了啊?!彪m然有可能爸爸的語氣很柔和,但是他沒有去體會孩子的膝蓋確實很疼?;蛘咴诮o孩子輔導作業的時候,遇到孩子不會做的習題,家長會說:”這道題挺簡單的啊,一點都不難,你先多讀幾遍題,我相信你一定會做?!?/p>
這就是典型的忽視孩子的感受,第二個例子看似是在鼓勵孩子,實際上前半段是在忽略孩子感受,后半段是給出建議。長此以往的結果有兩個:一是孩子不再找家長溝通,有事寧愿跟同學、朋友說,也不跟父母說,因為他會覺得反正爸爸不能理解他,這樣的親子關系是不好的。二是孩子將來也不會理解別人的感受,人際關系會遇到一些挫折。
如何做到不忽略孩子的感受呢?首先我們要先激活自己的情感系統,才能敏銳的感受到孩子的感受。學會感受自己的喜怒哀樂,不排斥自己生氣、悲傷、失落、無助、恐懼、軟弱…等情緒,接受自己的情緒,體驗/觀察自己的情緒,同樣也有助于我們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我們本身就像一塊木頭疙瘩,就很難體會別人的感受。在跟孩子的溝通中,下面幾個步驟可供大家參考:
第一步,全神貫注地傾聽和觀察到底發生了什么。可以用“哦”、“嗯”、“這樣啊”、“真是”等簡單的語言回應孩子,但是不要給出意見。
第二步,說出孩子的感受,或者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感受。比如:我閨女前幾天不小心把自己的環狀的磁鐵給摔斷了,她很心疼,就開始流淚。遇到這種類似的情況,我以前會說:“沒事的,壞了就壞了,哭也解決不了問題,不哭了啊?!边@就是典型的忽略孩子的感受。我現在會說:“磁鐵摔斷了,你現在一定很難受,這是你喜歡的一個玩具,好可惜!”這時候孩子就沒那么難受了。
第三步,可以用幻想的方式跟孩子對話。比如還是磁鐵摔斷的場景,幻想的方式可以說:“如果明天是圣誕節的話,你今天晚上就可以許個愿,讓圣誕老人明天再給你送一塊磁鐵?!被蛘哒f:“如果你是魔術師的話,你就可以再變一塊新的出來。”說完這些,有些時候孩子就會破涕為笑,即便是笑不出來,他也沒那么難受了,因為他知道父母理解他的感受。
不光要在跟孩子互動時理解他們的感受,在跟任何人互動時都要這樣。這也是《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里第五個習慣~知彼解己中的一個基本概念“移情聆聽”。它要求我們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思維模式和感受,用心去體會對方的心情。這并不是說我們一定要認同對方說的內容,而是首先表示理解對方。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心理空氣,心理空氣就是指心理需求:即被人理解、肯定、認可和欣賞。移情聆聽要求首先理解對方,這就滿足了對方被理解的基本心理需求,只有對方感覺舒適了,溝通才可能順利的進行下去。
如果家長總是忽略孩子的感受,每次都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給建議的話,說明他把自己的位置擺的比孩子高。如果家長能按照上面說這幾步跟孩子溝通的話,就說明家長是尊重孩子的,這就有了良好親子關系的基礎。我們關注孩子的感受,孩子在跟別人互動時也會關注別人的感受,這對他們的人生將會有很大的幫助。這種溝通方式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我們不斷的練習才能掌握。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