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奧森北園拍向日葵,回來坐地鐵的時候,正好坐在一個盲人并排隔一個座位上。
剛坐下時我并沒有注意到他,后來我聽到他在嘟噥,我以為是醉漢或者是智商有些問題的人,然后我聽到他突然又稍微大聲了一點,問,去鳥巢哪站下車。我告訴他還有兩站,因為地鐵里實在噪聲太大,我都有時候不細心聽就沒聽清廣播在說什么,于是我說你看著站名奧體中心就到站了。他說我看不見。我說那沒關系,到站了我再叫他下車。然后我突然想起這個地方兩個站都能下,一個稍近一點,一個稍遠一點。于是我再問問他,準備去鳥巢更具體的那個地方。他說,我不去鳥巢,我要去換乘。我接著問,是換15號線嗎?他說是,于是我確定了他下車的站,并在到站時告訴他停了可以下車了。
我在想,幸好我多問了一句,不然得給他造成多大的麻煩啊。
對于我們普通人,可能坐過一個站也就是多花幾分鐘時間的問題,可是對于盲人來說,上下地鐵,換乘都是需要幫助的,并且需要付出常人無法想象的努力吧。
在生活中,我們很容易陷入我們的思維定勢了。在盲人嘟噥時,我就自以為是的把他當醉漢,心里產生了莫名的嫌棄。坐在他旁邊的好幾個乘客也因為他腿一直抖動著而嫌棄他并離開了座位。我想他們都沒想過這是一位殘障人士吧,如果他們知道,應該會給予更多一些的體諒。
我覺得靠乘客自覺的去體諒并提供幫助,還是有些不盡人意,地鐵里是否應該給盲人或聾啞人設置一些有助他們方便的裝置呢?
還記得我出地鐵口后,想把手中的空瓶子扔了,遠遠見著一個垃圾桶,于是我便走向那兒,然后正巧碰上清潔工,他說,如果人人都像我這么自覺,這么遠也要扔進垃圾桶,城市就干凈多了。我想這不是最基本的常識嗎,大家理應如此嗎?
轉念一想,大家體諒他人是靠自覺的,但是很多事情很多時候靠自覺還是不夠的,制度或設計合理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如果明知道這是一個人口密集的地方,有很多人在附近吃東西,為什么不就近裝幾個垃圾桶,而要把垃圾桶遠遠擺設在那個地方呢?
一般情況下,我會假設人性本善,但人也是會見利忘義的,趨利避害的。
所以,不應該避開基本的人性去談更高層次的素質,而是先假設人的素質并沒有那么高,但如果制度或者設計給他提供了方便,讓他選擇做一個高素質的人,我想誰都會樂意去做這么一個輕松的高素質的人的。
這就像我們幫助別人似的,如果是一個舉手之勞,大家一般都可以去做好人幫助他人,但如果這個忙還比較麻煩,可能綜合利弊核算下來,性價比并不是很高,我想大家拒絕的可能性就會增大了。
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我想很多的問題就有解決方案了。讓大家生活方便,其實也會方便到自己的管理。與人方便于己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