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錢沒背景沒人脈的大學畢業生如何在社會上立足?大學生活如何規劃才能在畢業后和有背景有人脈又多金的同學不判若云泥?作家閻真的小說《如何是好》提供的是警示,展示了普通人家出身孩子的迷茫與堅持。
主人公許晶晶的生活從保研失敗開始一點點展現我們面前:保研失敗,就業無門,戀愛無果,一個名牌大學畢業生如螻蟻般艱難求生……
以一個教育者的視角讀來,我覺得此書對大學生的啟示是:一定要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一、報志愿
報志愿選專業,“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有想法的家長從小就給孩子做了大致規劃,在生活中依據孩子的特點潛移默化;有能力的家長,完全呵護孩子的喜好,讓孩子自由發揮;沒能力也沒想法的家長看著孩子自己在迷茫中找縫隙的光。許晶晶的父母在高考前給她提供的是時間:所有能學習的時間。因為吃過沒讀書的虧的父親,對讀書有一種瘋狂的執著。但在報志愿時,父母無能為力,只要能考上大學就是最大的榮耀。
于是,許晶晶報了師范大學,選了考研名師張雪峰老師說的“如果是我是家長,孩子非要報新聞學,我一定會把他打暈,然后再給他換個別的”的新聞學。
每一個專業,只要存在,都有存在的合理性。但對考生,要思量是否適合自己。窮人家的孩子,肯定是以就業為導向,沒有gap year的機會,明天都要等米下鍋,不能不慌不忙地找工作,因為畢業后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眼前的茍且,是要吃飯的問題。
二、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現在是每一個大學都必須給學生開的一門課,但是如何上,是不是真的對學生有用,是一個值得考量的問題。
許晶晶大學的幾年,一直想怎么能夠到名校去讀個研究生,把自己不那么鮮亮的學歷洗白。所以,大學幾年她是一直拿著最高的助學金。本來有一個保研的名額,可是因為自己“做好人做出了重大事故”,那個名額也沒有了。
保研失敗之后,離研究生考試,還有幾個月。如果以她在大學幾年里拿到最高助學金的經歷,她的成績不是太差,雖然說不是最頂尖的,但是認真地準備考研究生,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她把這一段時間給荒廢掉了。
接下來的找工作經歷,她也是處于迷茫狀態。受父親的影響,迷戀穩定編制,對職業發展不清晰,她看上的工作,單位不接收,能接收她的單位,她又看不上。而且,在學校也沒有考一些資格證。秋招結束,她連半根稻草都沒有撈到,春招亦如此。考公呢,自己一直不自信,又沒有時間準備,因為能吃上飯是最大的問題。最終,只能到一個培訓學校做前臺,不能做教師,因為沒有教師資格證。
所以,對一名大學生,在做職業生涯規劃的時候,不能做單一方案,一定要有備選方案。第一方案如果不行,第二方案可以立即補上,或者第三方案可以發揮作用。雖然我們處于中國發展最好的時候,只要不懶,都可以生存下去。但有規劃的人生,離理想會近的多,彎路也會少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