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就希望它被看。
被這句話擊中。它來自嗶哩嗶哩一檔節目《但是還有書籍》,是第二期的愛書人蝸牛在和村里的人們聊天時說的。這檔節目由胡歌配音,每集三十多分鐘,講述有關書的那些事。書籍,胡歌,不同的人。這三者結合在一起的魅力太大了,不僅滿足聲控,書控和故事控也能在節目里為自己的喜愛找到一席之地。
我在入睡前閉上眼睛聽它,也在醒來后睜開眼睛看它。是啊,有關書,一遍從來都不夠。很多年的時間里,我找書、購書、等書、拆書、看書,喜歡被書圍繞的感覺,喜歡目之所及它就在,喜歡,翻書的聲音。
作為閱讀者,我是高高在上的。我覺得我對手里的書有處理權,可以選擇讀還是不讀、什么時候讀、送不送人、被放在哪里等等。
我一直是這樣以為的,直到聽到這句話。書就希望它被看。是啊,書一定是這樣想的,無論是新書舊書、工具書故事書,它們都是希望自己被翻開被閱讀的。要求再高點,被記住。
我以前從未站在書的角度想問題,太居高臨下了。如果我是一本書,我希望被閱讀嗎?是的。我希望被捧著我的人認真對待嗎?是的。我希望被更多人看見嗎?是的。我希望能在一個人心里留下痕跡嗎?是的。
我不希望被束之高閣,不希望封面上有灰塵,不希望被破壞,不希望被送去廢品站。
這是我作為一本書的愿望,全權依托在人類身上的愿望。能否實現,取決于他們。
“客串”結束,現在我不是一本書,我是一個人。我確實要好好想想關于書的流轉問題,那些我看過的書,它們現在被我放在書架,其中絕大部分這一生可能不會被翻開第二回第三回。
那么,它們的命運難道就是余生都在架子上吃灰?被濕氣和蟲子蛀噬,不知哪一天就不復初見時的干凈整潔。
不能,不能這樣。書自己不要這樣的結局,我也不要它有這樣的結局。因為我喜歡過它細細讀過它甚至和朋友分享過它。它曾陪伴我一段時間,而這比什么都重要。
我明白該怎么做了。書在我身邊的時候,認真讀,好好保護。之后尋個合適的時間贈給真正的愛書人。讓它被我溫柔對待以后,再被別人溫柔對待。就這樣,一個,兩個,三個,慢慢更多。
我是小小一人類,你是小小一本書,但我愛你,但我愛你。
但是還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