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逐字稿的時候,發現了一個神器:訊飛語記:自動識別語音轉換成文字。
于是乎只要是方便說話的場合,我都會簡單快速地用訊飛語記,把想說的話記錄下來。比如說微信聊天,比如說簡書寫文章。
但是最近也發現了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文章寫得越來越口水。深刻反思,是不是最近的思考太不足呢?
回憶以前寫文章的過程——雖然用的是鍵盤,并不是拿紙筆——但共通點是,敲鍵盤的過程中,會有一點時間延遲。這個延遲過程中,大腦在思考,思考怎樣的表述,更能夠貼合心境。思考正在表述的問題,有沒有更深的可能性去挖掘。
語音直接轉化成文字,確實是節省了不少的時間,但前提是,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表述的是什么。
這幾天寫讀書清單也有這樣的感覺。以前看書是把感悟隨手就寫在書本上,現在會想著要把文字轉到簡書上。邊看書,邊用訊飛語記記錄的方式,和先記在書本上,再用訊飛語記轉到簡書上。后者看起來是多了一個步驟,但是最終的語言出來卻明顯精煉了很多。因為再次的輸出,意味著再次的思考。
工具的發明是為了方便我們的生活,但是如果盲目地、不分情況地去使用工具,也許,荒廢的是我們的大腦。
訊飛語記真的是個很好的工具,尤其在趕時間或者明確知道自己想說什么的情況下。
但就寫文章而言,紙筆和鍵盤,也許才是我們的好朋友。
如果你心有所悟,請不要說出來,把它寫下來吧!
P.S.
這篇文章我依然是用訊飛語記寫的。因為這些話我昨晚就在思考,也因為天冷了,不想打鍵盤。當然了,大概跟時間有點緊張也有關系吧。
所以你看,說的再多自己也未必都能做得到。
突然想起以前看到一個故事,溫水煮青蛙。
把一只青蛙放在熱水里面,它會第一時間跳出來。把它放在冷水里面,慢慢的加熱,它就會不知不覺中被燙死。
但是據說這個故事還有一個版本。
青蛙清楚地知道人類在給水加熱,它心想:愚蠢的人類,我只是趁水不熱的時候多待一會,等到水熱了我就會跳走的。
然后等水真的開始熱的時候,它鼓足力氣準備跳出去,這才發現,隨著水溫的增加,它的大腿肌肉已經開始溶解,再也沒有跳出去的力量了。
不知道,我們,又是哪一只青蛙呢?
為什么會突然寫這個故事?這跟前文有什么關系嗎?在使用訊飛語音的我,也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啊。
所以看來,像我這樣腦洞比較奇葩的人,想寫作,還是認認真真用鍵盤比較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