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的人能夠很自律,有的人又不行?
01
上周五晚上,我和室友抱頭懺悔,一定要戰勝拖延癥。于是我們相約,周六早上出門去那個自從買了年卡之后只去過兩次的健身房跑步,然后去超市買菜,中午做一頓美美的午餐,下午一起看書學習。
周六早晨,6點半的鬧鐘響的時候,心想,再瞇十分鐘吧,如果她起了,我馬上就起。當我再一次醒來的時候,已經是10點,她也一樣。
然后周末兩天,我們沒有任何改變,吃外賣睡懶覺。書桌前便利貼上的flag一條又一條,就連多看幾本書,也被一拖再拖。
父母說,我們這是懶;而我們年輕人,給它起了名字,叫做拖延癥。
洗衣服?扔到那兒把,洗什么衣服啊,我連改變命運改變世界的事情都還沒做,竟然要我去洗衣服?衣服配嗎?逗我了吧。于是我把所有臟衣服扔在房間里,臭襪子臭鞋灑滿一地。
談戀愛?談什么戀愛啊,要化妝要裝純不能說黃段子不能罵臟話,還要打字聊天,還要出門約會,出門之前還特么要洗頭。談戀愛太麻煩了,不如一個人在家躺尸。
看書?看什么書啊,反正現在多看一本書少看一本書,對我的生活也不會有任何改變。再說了看微博刷知乎也是在積累知識,而且是最前沿的互聯網知識。
這是一個拖延癥患者的日常。拖延癥像是一個框,把一大堆事情一股腦都扔進了這個框里。泰山不崩于前,依舊可以鎮定自若地玩手機。
02
同公司的師姐,則是一個非常自律的人。她堅持健身已有兩年多,從剛畢業時松松垮垮、精氣神不佳的慵懶少女,成為了一個性感而又灑脫干練的職場白骨精。
工作生活有條不紊地進行,心愿目標一個個實現。想做的事情,立刻去做;想要的東西,馬不停蹄努力到手;除了本職工作,連續兩年每天堅持寫作,已經讓她成為幾個大號的簽約作者。
她曾經痛心疾首地勸說我,不要再懶下去了。最好的年紀里,即使不能努力學習,拼命成功,也不能把大把的時間浪費在無聊的手機上。
“說什么自己有拖延癥,我看你就是懶,懶得去努力,懶得去承擔責任。但是你比懶還要更可惡一點,你懶卻還有欲望。你有很多想法很多想要做的事,但卻僅僅停留在想上,而不去做,然后大大方方地把時間揮霍在懶惰上。”
師姐的一席話,讓人羞愧,讓我陷入深深的自責。然而這種情緒,每每夜半來臨,總會來襲。我有自知之明,為懶找了一個很好的借口,深深的自責讓我充滿激情地立了flag,但立完flag的瞬間自責感消失了,仿佛已經成功。
與很多拖延癥患者一樣,我知道,世界很精彩,工作很多,自己要做的事情還遠遠不夠。想要變得努力變得勵志變得自律,想要滿足自己惡狠狠的欲望,但總是放不下手中的手機,拖不動癱倒在床的身體,集中不了注意力。
所以,我們總想著要戰勝拖延癥,卻從不曾成功過。
03
有人說拖延癥就是懶,選擇恐懼癥就是窮,其實不無道理。拖延癥患者會給自己找各種理由,不去做事情,懶也一樣。
拖延癥并非專門的醫學或是心理學診斷名詞,而是網友自發對號入座的現象,是一種民間戲稱。
但拖延癥和懶又有一些不同,單純的懶內心是不會有歉疚的。而拖延癥的內心是不協調的。
就像你明知道熬夜不好,卻拼了命在那里刷無聊的微博。就像你明知道這件事再拖下去,就完不成了可能會被老板訓,但你還是想在床上多躺一會兒。
拖延癥患者知道,世界很精彩,工作很多,自己要做的事情還遠遠不夠。想要變得努力變得勵志變得自律,想要滿足自己惡狠狠的欲望,但總是放不下手中的手機,拖不動癱倒在床的身體,集中不了注意力。
我們能滿足臨時的消遣,卻克服不了臨時的壓力,所以我們寧愿把壓力堆成泰山坐落于眼前而面不改色低頭玩手機,坐等泰山崩于前而壓死自己。
在房間里貼滿了勵志的話,也毫無作用。世界很精彩,有很多精彩的事情等著我去做,但我們卻總是大大方方地把時間揮霍在懶惰上。
Do ?or ?die,要么去做,要么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