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弓射箭與庸醫治病
——學校教育管理和質量提高的瓶頸問題
幽壑
弓弩是一種利器。要射得遠,必把握仰角用力。再用力,弦斷;不用力,不遠。庸醫,頭疼治疼,腳疼治腳。不通曉“疼則脈絡不通,”只治標,不治本。同樣,在我們的學校里,不少教師為了提高教育質量,提高升學率,考出高分,把弓拉到了極限,不是弦斷就是射程不佳。而現實中的做法是讓學生拼時間,拼習題,車輪戰、時間戰。此種現象,越鳧楚乙 ,司空見慣。這種做法就是不高明的“庸醫”——頭疼治疼,腳疼治腳,其結果必然是效果不明顯,質量不怎么改觀,還讓學生怨聲載道。
“疼則脈絡不通”。學不會,導致教學質量不高——“疼”之處在學生,也在學校,也就是說,學生也“疼”,學校也“疼”。“疼”病如何治?若靠“題海戰”、“疲勞戰”,就是頭疼治疼,腳疼治腳,不能奏效。學生的精力有限,就象是一張“弓”,他的張力是個“常數”,受到一定限制,不能拉得超“張力”,拉過了火,學生的“弦”就繃斷了;拉得不到位,學生的“弦”總是松弛。“題海戰”、“疲勞戰”無疑是拼時間、拼精力、拼耐力,很容易把學生的“弦”拉斷,其結果,不但提高不了質量,還會導致學生厭學,干脆不學了。當學生的心理走到這步時,你就手無縛雞之力,身無回天之術,導致“兩敗俱傷”。因此,必須經過調查、探究,找到學生、學校“疼”的根源。只知道“疼”的位置不行,還必須“順藤摸瓜”——找到脈絡不通的地方。到底學生學校哪些“脈絡”不通,是“動脈”?或是“靜脈”?是“神經末梢”?或是“神經中樞”?只有找到這些“癥結”,才不至于“頭疼治頭,腳疼治腳”。
一、常規管理不到位,是“脈絡不通”之一。常規管理涉及教育的“德智體美勞”,教學的“備講批輔考評培補研”。這14個基本要素就是教育教學常規必做的。因為14個要素之間互有關聯,所以,一個環節沒落實或不到位,就會引起“連鎖反應”、“蝴蝶效應”,最終影響學校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捫心自問,學校做到家了嗎?
二、教師敬業不盡善,是“脈絡不通”之二。教師怎樣才算敬業?那就是能深諳教育規律,嫻熟地掌握教學技巧,真正做到平等對待優差生,真心實意干教育,做創新型的教師,不做功利型教師和職業型教師。若教師不敬業、不樂教,違背教育規律、歧視學困生,出工不出力,不掏真勁兒,這叫不敬業,也不樂教。
三、教學方式不科學,是“脈絡不通”之三。當前,新課改正在實施,課堂教學理念正在發生著變化,教師在變,課堂在變。教學不但要交給學生求“結果”的方法,還要交給學生思考的智慧,正所謂“明白所以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果教學方法仍然停留在“一言堂”、“填鴨式”、“滿堂灌”;仍然只講“正確答案”不講“正確答案”從哪里來,就是教學方式不科學,違背教育規律、教學規律。
四、工作落實不徹底,是“脈絡不通”之四。學校的任何一項工作,都具有連續性和銜接性,上下是一個鏈條,左右手一張網。任何一個鏈條中段,任何一張網漏洞,都會使上下左右的工作受損失。就如同小學學不好,初中難跟上,高中更難學會。因為知識是個體系,教育是個樓梯,沿階而上時,一錘打不上,就錘打不上。所以任何一項工作,必須堅持到底,落實到底,不可“間隔中斷”,不可想起來做一陣子,想不起來擱一陣子,必須一張藍圖繪到底,否則就會難以奏效。
五、問題積累不解決,是“脈絡不通”之五。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每個學校都會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如學生“日清”問題,教師“日清”問題……問題如果不“堂堂清”、“日日清”,就堆積如山,導致教育、教學成效很差。小學一年級是0起點,二年級差是因為一年級無“清結問題”;同樣,初中差,是因為小學基礎無“坐實”;高考質量上不去,是因為初中學生有差距。小學決定大學。“今日事 今日畢”,做到這些,問題就一一化解。脈絡不通,如若像破竹子一樣,一節一節地捅,還會有疑難問題嗎?
“疼則脈絡不通”。我們知道了病根,就應該拿起“手術刀”割掉“腫瘤”,或開劑湯藥“清熱解毒”。怎樣開藥方,怎樣拿“手術刀”,這是問題的關鍵。“拉弓射箭”要掌握力度,“庸醫治病”方不可取。
一、常規管理必到位,不到位,何談成效?常規工作是學校“柴米油鹽,雞毛蒜皮”,這些無數的小事匯集在一起就是教育大事,培養人的事業。正所謂“學校工作無小事,小事都是大事”;“學校工作無大事,大事都是小事”。任何復雜的事,都是常規事;任何常規事,都是很小事。萬丈高樓,一磚一磚地壘,是常規工作;萬里之行,一步一步地走,是常規工作。教育是一項宏大復雜的工程,它不但涉及千家萬戶,而且蘊含“備講批輔”等諸多環節。凡是每一個點,每一個面,都是極細小的事,因此,這些小事就構成了“常規”元素。常規到位、夯實基礎,需下力氣。一到位,就有成效,一“投石”就會激起“漣漪”。
二、教師敬業必樹立,不樹立何談育人?我們常講,民族的振興靠教育,“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教師肩負著歷史使命,是學校工作的“中流砥柱”,不敬業、不樂教,教育效益、教學質量無從談起。現實中,教師有三種,一為職業型、二為功利型,三為創新型。職業型者為謀生,功利型者為名利,創新型者為事業。因此,如何樹立創新型教師是每一個學校,每一個校長的大課題。方法有多種,如懷柔,如激勵、如培訓等,不管任何一種方法,都必須因時、因地、因人,區別采納,最終達到學生這汪“水”圍著教師這座“山”轉,教師這座“山”時時在“教育”這片“水”立,最終達成“心隨責走,職隨責轉”。
三、教學方式必轉變,不轉變,何談質量?教育質量重在課堂,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任何一位教師,必須重力打造自己的課堂,使各科課堂有朝氣,有生機、有智慧。不但要交給學生知識,還要交給學生知識從哪里來,更要知道學生是否學到了知識,懂得了“知識從哪里來”,正所謂“你要把學生帶到哪里,你怎樣把學生帶到那里,你怎樣知道已經把學生帶到那里”——這是新課改的課堂教學要求,變學生“被動”為“主動”,變“一言堂”為“百家爭鳴”,變“獨斷專行”為“民主合作”,變“用眼用耳”為“動手動腦”——這樣的課堂才可能“高效”,這樣的教師才不是“庸醫”,這樣的學生才能“遠程射箭”。“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教師必須破力氣、下功夫,勇當、爭當轉變教學方式、駕馭高效課堂的“斫輪老手”!
四、工作落實必徹底,不徹底,何談重任?任何一種管理模式和工作思路,工作計劃,工作措施,只寫在文件上、白紙上“不算數”,落實才是根本。現實中往往有如此現象:工作思路、工作措施,不是“一條道走到黑”,而是像“走馬燈”似的換來換去,不是半道“夭折”,就是“重打鼓另開張”。學校的教育教學會有那么多的“變數”嗎?不會,教育就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工相同”。因此,“落實”是重中之“重”。“嘴形千里外,屁股不挪窩”是唱高調;“光吹哨,不進球”是官僚作風…..這些做法我們必須拋棄。一擯棄我們就會伏案于“備講批輔”;聚精于“考評培補”;潛心于“德智體美”。這些工作能夠得到徹底落實,那么就會有“高樓萬丈,千里之行”的奇跡水到渠成,絕不會出現“臨時抱佛腳”的惶恐觳觫!也不會“拉斷弓弦”急功近利!
五、問題累積速化解,不化解,何談職責?凡問題,只要講化解,就會產生復雜的過程,必須破費力氣。因此,不少學校不乏查明問題的“慧眼”,但缺化解問題的“功夫”。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是教師教學中的“攔路虎”,也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絆腳石”,教師教不好,學生跑不快,皆因此。如教育措施、教學方法、智力差異、評價手段、管理效率、反思程度、整改效果…….都是問題的“易發區”。所以學校和教師必須及時解決教師教學、學生成長中的“瓶頸”,迅速化解教學中的難題。把“問題”當“課題”,只要研究就會“柳暗花明”。可是現實中一些學校存在的問題或任其自然、或“山岳潛行”,產生諸多疑難雜癥,不知道迅速解決疑難雜癥是提升質量的“捷徑”。這怎不導致“庸醫”治病——“治標不治本”?速解難題,化解問題,教師人人都是“名醫”。
“拉弓射箭”講的是力度、角度,力度足、角度好,飛天遠射;“庸醫治病”,講的是醫術、醫理,醫術嫻、醫理通、標本兼治!教育教學如同“拉弓射箭”需講方法、技巧,力避“庸醫治病”,要望聞問切,知病之源,病之根、病之結,做到平時多“保養”,日常勤“護理”,病來“360”拒之,病生“瑞星”殺之,方能手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