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綱腦圖在線地址:https://flowus.cn/share/18767258-9c8d-47ee-98cf-0124b491bfda
資本論
簡單來說,三個章節的關系
-
- 商品
- 使用價值:本身的有用性`
- 價值:抽去使用價值,商品本身單純凝結人類勞動的度量`
商品的價值量與商品中的勞動量成正比,與生產力成反比
勞動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無差別勞動的凝結,抽象成商品價值價值形式或交換價值
相對價值形式:價值被表現的商品
等價形式:表現價值的商品
貨幣形式
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或其價值符號
一切商品只有轉換成貨幣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
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
- 勞動不僅是自然力與自然物質之間的對立,而且是由人們自身的活動引起、調整和控制物質變換的過程。
- 當資本家購買勞動力以后,勞動就成為資本家的所有物,而不再是生產者工人的所有物。
- 正如商品本身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一樣,商品生產過程必定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不僅要生產價值,而且要生產剩余價值。
- 只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才算是形成價值的勞動時間。
- 資本家用勞動力的低價值去換取勞動力創造的高價值。通過延長工人工作時間,延長一般價值形成過程,變成價值增殖過程。
-
不可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 可變資本:變為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不僅可以在生產過程中改變自己的價值,生產自身的等價物,而且可以生成一個超過等價物的余額,就是剩余價值。`
- 不可變資本:`
-
剩余價值率
剩余價值率=剩余價值/可變資本
剩余價值率=剩余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
資本發生價值變動的結果
-
工作日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必要勞動始終只能是工人工作日的一部分,而且工作日決不會縮短到這個最低限度 在一個社會經濟形態中,如果占優勢的不是產品的交換價值,而是產品的使用價值,那么剩余勞動就會受到需求的限制 資本主義生產就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就是剩余勞動的吸取。
-
剩余價值率和剩余價值量
在剩余價值率和勞動力一定的情況下,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同預付的可變資本量成正比
-
協作
在同一的或互相聯系的生產過程中,許多人有計劃地一起協同勞動,而結合勞動的效果是個人勞動根本不可能達到的。這種勞動形式叫做協作
資本主義的管理是二重的,而它所管理的生產過程本身也具有二重性,就是存在制造產品的社會勞動過程和資本的價值增殖過程。
-
分工和工場手工業是兩種組織形式
分工:一個資本家下不同的獨立手工業者
工場手工業:就是許多從事同一類工作(例如造紙)的手工業者,在同一個工場里被同一個資本家所雇用
分工的優勢
-
機器和大工業
協作變成必要要求 機器的價值和機器轉移給產品的價值,就是作為價值形成要素的機器和作為產品形成要素的機器,兩者之間都有很大的差別 機器的影響:資本對補充勞動力的占有和工作日的延長
-
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
工人進行生產已經不夠,只有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或者為資本的自行增殖服務才能夠滿足生產的需要
相對剩余價值是絕對的,是以工作日的絕對延長為前提,而絕對剩余價值是相對的,是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前提的。
相對剩余價值:總時間不變,縮短必要勞動時間。
絕對剩余價值:延長勞動時間 工資:在雇傭勞動下,剩余勞動或無酬勞動可以表現為有酬勞動。
-
簡單再生產
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就是再生產過程,資本主義的再生產又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再生產,它不僅生產商品和剩余價值,同時還生產和再生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本身。
一定限度內的工人個人消費也不過是資本再生產過程的一個要素。
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把剩余價值當作資本使用,就是將剩余價值再轉化為資本,叫做資本積累。
-
資本積累一般規律
- 勞動力可以把生產資料當作資本來保存,把自身的價值當作資本再生產出來,并且以無酬勞動提供剩余價值
- 過剩的工人人口為不斷變化的資本增殖需要創造出隨時可供剝削的原料
- 過剩人口經常具有三種形式:流動的形式、潛在的形式和停滯的形式。
-
原始積累
資本積累要以剩余價值為前提,剩余價值要以資本主義生產為前提,而資本主義生產又以商品生產者握有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為前提。
- 商品
-
- 資本價值在流通階段采取的兩種形式,是貨幣資本的形式和商品資本的形式;在生產階段采取的形式,是生產資本的形式。
- 資本貨幣的循環
* G—W…P…W'—G':在這個公式中,虛線表示流通過程的中斷,W’和G’則表示剩余價值增大了的W和G。 * G—W=A+Pm:用在勞動力A上面的那部分貨幣和用在生產資料Pm上面的那部分貨幣之間量的關系 * G—W=A+Pm…P:這里的虛線表示:資本流通被中斷,但是資本的循環過程還在繼續,資本從商品流通領域進入生產領域。 * W'=W+w:其中的W等于P的價值或生產資本的價值 現在的商品量W',作為已經增殖的資本的承擔者,還必須完成全部形態變化W'—G',所以必須全部賣掉才能實現剩余價值 * G—W=A+Pm…P…(W+w)—(G+g):第一個公式的詳細形式
- 生產貨幣的循環
- 商品資本的循環
- 循環過程的三個公式
- 價值增殖是決定目的和動機
- 流通時間
- 資本在流通過程花的時間
- 流通時間越短,資本職能越大
- 一種商品越容易變壞,它就越不適于成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對象
- 流通費用
- 一般說來,社會主義國家失業率低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 簿記對資本主義生產,比對手工業和農民的分散生產更為必要,而對公有生產,比對資本主義生產更為必要。
- 保管費用
- 為了保護這些商品不受這些影響,還要投入追加的資本,其中一部分投在勞動資料上,即物的形式上,另一部分投在勞動力上
- 生產的規模在程度上越來越小地取決于對產品的直接需求,而越來越大地取決于單個資本家支配的資本量,取決于他對資本的價值增殖欲望以及他的生產過程連續進行和不斷擴大的必要性。
- 一旦留在流通蓄水池內的商品,沒有讓位于后面涌來的生產浪潮,致使蓄水池泛濫起來,商品儲備就會因流通的停滯而擴大
- 一般情況下,儲備費用主要包含以下幾種:1.產品總量上的數量減少(例如,儲存面粉時就是這樣);2.產品的質量變壞;3.保管儲備所需要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
- 資本周轉
- 資本的循環不被當作孤立的行為,而是被當作周期性的過程,這種周期性的循環過程就叫做資本周轉。資本周轉的時間包含著資本生活的整個周期。
- 首先必須預付他的資本,以便使它增殖,并且最終又回到它原來的形式時所花費的時間。
- 在它執行職能的全部時間內,它的價值總有一部分固定不動,和它幫助生產的商品相對立,保持著自己的獨立。由于這種特性,這部分不變資本就取得了被稱為固定資本的形式
- 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 固定資本因損耗而在實物形式上喪失的那部分價值,作為產品的一部分價值參與流通。產品又通過進入流通而由商品轉化為貨幣
* 流動資本則是通過生產過程一次性全部轉移到產品里去
- 預付資本的總周轉以及周轉的周期
- 可變資本的周轉
- 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和流通
- 社會總產品,從而社會的總生產,可以分成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
- 預付資本:資本家用來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為了生產剩余價值而預先墊付的資本。
-
- 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和剩余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
- 成本:在生產要素上耗費的資本價值即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之和c+v的等價物或補償價值。
- 公式W=c+v+m=k+m,就變成W=k+p這個公式,也就是商品價值等于成本價格加利潤。
- 用可變資本來計算的剩余價值的比率,叫做剩余價值率;用總資本來計算的剩余價值的比率,叫做利潤率。
- 周轉時間(生產和流通時間)中的任何一部分的縮短,都會增加剩余價值量,提高利潤率。
- 縮短生產時間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勞動生產率,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工業進步。 - 改進交通是縮短流通時間的主要方法。
- 商品價格不變,不變資本的節約,會降低總預付資本量,從而導致利潤率的升高。
-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按照它的對立的、矛盾的性質,以浪費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壓低工人的生存條件來節約不變資本
- 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和剩余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
-
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
- 資本的有機構成
- 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且反映這種技術構成的資本價值構成。
- 改變資本的有機構成
第一,所使用的勞動力和所使用的生產資料量的技術比率
第二,這些生產資料的價格
- 商品的生產價格,等于商品的成本價格加上平均利潤,也等于成本價格乘以一般利潤率。
- 生產價格就是求出不同生產部門的不同利潤率的加權平均數,把這個平均數加到不同生產部門的成本價格上,由此形成的價格
- 一般利潤率的決定因素
- 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的有機構成
- 社會總資本在這些不同部門之間的分配
- 商品價值,是涉及商品的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的和;生產價格,是涉及有酬勞動加上不以特殊生產部門本身為轉移的一定量無酬勞動之和;而其成本價格,只是涉及商品中包含的有酬勞動的量。
- 一般利潤率通過競爭而平均化市場價格和市場價值、超額利潤
- 市場價值是由兩端中的一端來規定的
需求量過小,由較壞條件下生產的商品來調節
需求量過大,由較好條件下生產的商品來調節
- 市場價值是由兩端中的一端來規定的
- 利潤率因生產力的發展而下降,但同時利潤量反而會增加,
- 起反作用的各種原因
* 勞動剝削程度的提高 * 工資被壓低到勞動力的價值以下 * 不變資本各要素變得便宜 * 相對過剩人口 * 對外貿易 * 股份資本的增加
- 規律內部矛盾的展開
- 發展生產力的絕對趨勢
- 保存現有資本價值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增值資本價值
- 資本的有機構成
-
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轉化為商人資本
- 商人資本
- 商品經營資本
- 作為商品處在市場上
- 就是生產者的商品資本
- 獨立執行職能的資本
- 由非生產者轉化為貨幣
- 由商人在他所處的這個地位上要預付貨幣資本而產生的
- 貨幣經營資本
- 作為貨幣形式處在市場上
- 商人資本周轉越快,總貨幣資本中用以充當商人資本部分越小
- 商業利潤
- 同產業資本相比,商人資本越大,那么產業利潤率就越小
- 直接從事剝削的資本家的平均利潤率所表現出來的利潤率小于實際的利潤率。
- 商業資本之所以能獲得利潤,是因為對于包含在商品中的無酬勞動,沒有給予全部支付
- 商人資本的周轉及價格
- 商業資本的周轉次數,會對它和總資本之間的比率,對流通所必要的商人資本的相對數量起決定作用
-
生息資本
- 生息資本
- 貨幣的使用價值正在于它能夠轉化為資本而生產的利潤。就它作為一種可能的資本
- 執行職能的資本不能把全部的利潤都裝進自己的腰包,而必須把它的這一部分支付給資本的所有者。
- 貨幣資本的運轉
固定資本貸放
流動資本貸放
- 貨幣資本家讓渡生息資本的使用價值
- 產業資本家歸還資本,支付利息
- 利息率
- 利息由一般利潤率調節
- 利息和企業主收入的對立統一關系
- 企業主收入是對勞動的監督工資
- 信用和虛擬資本
- 信用制度的發展
- 銀行擁有的那些借貸資本,是通過多種途徑流到銀行那里的
- 虛擬資本的流通
- 銀行家經營的是信用本身,而銀行券不過是進入流通的一種信用符號。
- 信用制度的發展
- 信用在資本主義生產中的作用
- 信用制度的必然形成
- 流通費用的減少
貨幣將得到節約
-
資本形態變化的各個階段都加快了,再生產過程也加快了
- 股份公司的成立
- 貨幣資本和現實資本
- 貨幣資本和現實資本的關系
真正貨幣資本積累的問題
-
借貸資本不足,多大程度上反映出現實資本(商品資本和生產資本)的缺乏
- 商業信用同現實資本的關系
商業信用的規模和產業資本本身的規模一同增大
-
生產過程的這種擴大受到破壞,信用就會減少
- 貨幣資本的積累問題
借貸資本的增加,恰恰是由于產業資本的收縮造成的
整個危機的基礎是這種現實買賣的擴大遠遠超過社會需要的限度這一事實。
-
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
- 土地所有權的前提
- 一些人壟斷了一定量的土地,并把它作為排斥其他一切人的、只服從自己個人意志的領域。
- 如果假定地租是一個不變量,那么土地價格的漲落就同利息率的漲落成反比。
- 對地租的三個錯誤認識
容易把處于社會生產過程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地租形式混同起來
錯誤地認為,一切地租都是剩余價值,從而都是剩余勞動的產物
地租的獲得者完全不能決定地租的量是多大
- 級差地租
- 這個差額,就等于商品的一般生產價格超過它的個別生產價格部分的余額。
- 這個差額,首先應該歸功于一種自然力
- 超額利潤轉換為地租
- 一種可以壟斷的自然力,只有那些能夠支配特殊地段及其附屬物的人才可以支配它。
- 不是由他的資本本身產生的
- 支配了一種可以和他的資本分離、可以壟斷、數量有限的自然力而產生的
- 級差地租的特征體現
- 它沒有參加商品的一般生產價格的形成,而是以這種商品的生產價格為前提
- 這種地租不是由其所用資本或這個資本所占勞動的生產力的絕對增加而產生的。
- 自然力并非超額利潤的源泉
- 瀑布的土地所有權本身,對于剩余價值部分的創造,從而對于借助瀑布生產的那些商品的價格的創造,是沒有任何關系的
- 瀑布的價格,不會直接加到商品的生產價格之中
- 土地所有權的前提
-
各種收入及其源泉
- 三位一體的公式
- 資本,土地,勞動
- 利息總是表現為資本所固有的、獨特的產物
- 分配關系和生產關系
- 生產關系決定分配關系
-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征
- 它生產的產品是商品
- 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決定動機就是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 資本主義分配關系的特征和本質
- 工資是以雇傭勞動為前提的,利潤是以資本為前提的。
- 利潤不是表現為產品分配的主導因素,而是表現為資本
- 利潤可以分割為企業主收入和利息,表現為對同一個收入進行的分配
- 地租。它之所以能夠表現為只是分配的形式,是因為土地所有權本身在生產過程本身中不執行職能
- 所謂的分配關系,是同生產過程所處的一定歷史規定的特殊社會形式,同人們在他們生活的再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一定的生產關系相適應的,并且它也是由這些形式和關系產生的
- 三位一體的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