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結局了!
我還沒看夠,但也看夠了。
既然劇名是帶著原著,那么我就談談我看過原著和劇的觀感。
首先,劇不如原著,甚至相差甚遠,不過結尾收的好,這應該是近期收尾比較好的一部劇了。
原著有著時代背景,有著推動時代的意義,劇情改變純粹是為了市場,為了迎合現代,都在充斥著爽劇的成分。
1.亮點:3大亮點
1:3個人的愛情結局
我萬萬沒想到,加林最后是自己1個人,既沒選擇巧珍也沒選擇亞萍。
巧珍的愛我可以理解,但亞萍我卻不能理解,她表達的愛是一瞬間,只要你進入我的圈子,我就倒追你,無論是對我置之不理,對我惡語相向,我就是要倒追你,為了愛情而迎合愛情。
馬栓下線后,加林有意和巧珍走近,本來我以為最后會大改,兩人會在一起,不過現在來看是我想多了,友情轉化為親情,既是勇氣,也是魅力所在。
沒和巧珍在一起,但也不能和亞萍,這就是編劇筆下的亮點,有得有失,不可能什么都給你,就像黃父和黃母一樣,既然為了事業,那就放棄婚姻,亞萍和母親是一樣的,專注事業型女人。
沒在一起就是亮點,在一起就過于狗血了。
2:巧玲的逆襲
這個角色或許會讓很多人趕到討厭,但不可置疑的是她是全劇中最想進步的1個人,為了擺脫三星,不止一次跑到上海求助姐姐。
哪怕只有一絲希望,她還是愿意試試,但她最大的誤區在于一邊服從家里安排結婚,并一邊卻不想只做個農民種地生娃。
她最初的表現是天天在家里看書,活不干飯不做,還吃避孕藥,從而引發了三星的黑化,三星的問題很大一部分是源于她。
但編劇不滿足,覺得只塑造了巧珍不能體現女性的自強,所以安排了三星的黑化,再次突出女性的崛起,打破以往的封建。
巧玲和她姐姐不一樣,甚至強于她姐姐,巧珍是靠著老太太的饋贈成長起來,我們要知道,一個陜西女人帶娃到城里打工,居然因為和老太太對脾氣,最后得到一大所房子有了啟動資金,接著承包食堂,開面館,這是帶著主角光環的。
說回巧玲,她最后的結局是在一家外企公司成為了小領導,而這一切都是源于她姐姐的教誨。
我覺得這個人物比主角更加寫實,什么獲獎,到了報社1年成為了主編之類的,太脫離現實軌道,只有她的逆襲是最完整,也是最讓人信服。
3:高明樓父子受到懲罰
這點我有點沒想到,我本來以為是和劇中上一個人一樣,開除就了事了,但從劇中來看,明樓明顯是坐牢了,雙星從小人物開始做起。
雙星的認錯我沒有想到,其實到最后巧玲準備走了,這件事也揭不開了,但雙星卻主動坦白,這一劇情打的我措手不及,但轉念一想,不坦白就結局了,影視規則不允許。
主動坦白和被動承認,這算是兩回事,,在這里我主要想說的是高家父子受到懲罰,明樓就該坐牢,這種人不值得原諒。
2.遺憾:2點遺憾
1:加林
主角太完美了,我對于人的理解是自私自利,同時有血有肉,很明顯加林沒有做到,也不是說他沒有演到,是編劇沒有發揮好。
農民到上海,考進了報刊,根本沒有拍出小人物的心酸,工作中上下級的勾心斗角,反而是一路扶搖直上,直到成為報社的一把手。
太順了,我們都是人,有空子會鉆,有便宜會戰,想升官,想發財,這才是做為人的基本想法,既然是拍男主從農民翻身擠進上海,那么就要勾畫出人的基本特征,而不是受到領導賞識,一年翻身成為主編。
成功真的不是靠努力就可以,他的成功是不可能復制,也根本不存在,自強不息,靠著努力就可以在大上海闖出一片天,我深感無奈。
2:三星
他前期是個好孩子,喜歡巧玲,接送她上下學,送錢送物,這就跟當時的二姐是一樣的。
其中有一個細節,我覺得三星很好。就是他二哥結婚的時候,母親把棺材本拿出來給雙星結婚,大哥卻沒拿錢,三星轉手把車賣了,只為了二哥結婚。
說實在話,這種樸實的人不多了,二哥結婚為什么要他拿錢,象征性拿點也就算了,他直接把車賣了。
但是這個人物沒刻畫好,因為巧玲徹底黑化,父母不管,大哥不管,二哥也不管。前期那么喜歡巧玲,后期卻又那么絕情,說他是為了錢,那么最后還是想和巧玲在一起。
說他是為了巧玲,但卻是他把巧玲逼走的,人物刻畫太單一,既然讓他黑化,就要講明白黑化的特點,就只是巧玲天天在家看書,不做飯嗎。他也是上過學的人,后面他所做的事直接推翻他上過學,明顯邏輯不通。
3.結局:雙星另有深意
從結局來看,被洗白了,而洗的很白很白,如果單看最后一集,我相信他是主角。
說實話我不太喜歡他被洗白,不是因為不喜歡他這個人物,而是他做的事。大學的名額是加林的命。
如果說在那個時代想要走出去,只有大學,但雙星卻把路徹底堵死。我不喜歡網上說的話:“犯錯的人是他父母,他是乖孩子”。
身為最大受益人是乖孩子?在他面前有兩條路,1條是當農民,第2條是上大學,這是他的選擇,我一直認為一個人如果不想做一件事,誰也決定不了。
其實加林原不原諒他完全取決于格局,如果加林是農民,他必然不會原諒,但現在已經是主編了,地位相差不大,原諒也就大打折扣。
他的結局是另一層含義告訴我們,做了錯事,無論過去多少年都可以回頭,只有勇于承認,一切都會重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