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屆奧斯卡提名的最佳電影咱們基本都寫過了。還有一周左右的時間吧,就要頒獎了。
整體而言,今年的奧斯卡是個弱年,競爭力不強。這部電影也被提名了6次,讓我頗感意外和不服啊。
《雄獅》
影片是根據薩羅·布萊爾利的小說《漫漫尋家路》改編的,而這個故事也源自作者的一段真實經歷。
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首先要看重的,就是它講故事的能力。能否把這個故事講的圓滿并充滿藝術性,就成了一部電影的關鍵。
影片背景發生在偏遠貧窮的印度小山村。
印度小男孩Saroo與哥哥Guddu靠偷煤去集市上換錢或牛奶貼補家用。
一次哥哥要去外地打工,年幼的Saroo非要跟著哥哥一起。結果卻因為自己調皮,乘上了開往遠方的火車。
意外到了異鄉的他孤立無援。
年紀小,語言不通迷失在了這座城市里,別說回家,活下去都成了他面臨的最大問題。
影片通過大光比的大全景鏡頭:
將Saroo瘦小的身姿壓抑在畫面中,重重堆疊的景物角落,將他的弱小無助,刻畫得淋漓盡致。
他經歷了流浪漢的生活,遇到了壞人的抓捕,也遇上了看似好心人,實際要把他賣去他鄉的人販子。
瘦小的saroo躲過了一劫又一劫,終于被真正的好心人送到了警局。
但即使有了警察的幫助,他依舊無法回到自己的家。
因為他不知道家鄉的具體名稱,甚至不知道媽媽的名字。
他被送到了福利救助站,被兒童福利院收養。
然后一對澳大利亞的夫婦領養了Saroo。
經歷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后,Saroo終于有了穩定的生活,一點點融入到了澳大利亞這個家庭中。
轉眼20年過去,長大的Saroo已經沒有了年幼的怯懦,過上了較為富足的生活,慢慢讓Saroo忘掉了昔日的傷痛。
直到他參加聚會時,看到了同事家里餐桌上的一份零食:
糖耳朵。
這才喚起了他年少的記憶,那是他小時候最愛吃的零食。
于是Saroo決定開始尋根,找到自己的家庭,找到自己的親人,告訴他們其實這些年自己過得很好。
尋親路上他也遇到了女友半支持半理解式的阻攔,也經歷了不敢告訴養父母,害怕他們傷心的抵觸情緒,但終究沒有動搖Saroo找親生父母的決心。
然后在強大的高科技軟件,谷歌地球的幫助下,找到了自己曾經的家鄉,最終和家人團聚。
故事線索單一,表述的也很直白。
年幼離鄉,長大尋根。
不是導演編劇不想摻入更多的情感線索,而是單純想表達這種美國主旋律式的執念。
雖然影片質量上乘,但我覺得吧,不足以支撐起這么多項的奧斯卡提名。
影片的前半段在我看來非常值得品味。
年幼的Saroo單純善良,不摻雜任何技巧的演技,讓你覺得他更是一張純凈無暇的白紙。
說服哥哥自己有力氣,可以和哥哥一起去打工時,顫顫巍巍的舉起一輛自行車來烘托自己的力量大。
發抖的身體明明快要摔倒,卻勉強硬撐。
臉上卻沒有一絲猙獰的表情,生怕哥哥看出自己的弱小,純潔的眼神里寫完了期待和請求。
跟隨哥哥上了打工的列車后,又昏昏欲睡。下車后賴著不肯走,哥哥去打工還讓哥哥帶兩千個糖耳朵回來。
和之前想要幫哥哥的狀態形成強烈的對比。
原來他根本就是一個乳臭未干天真無邪的孩子。
走丟之后的Saroo又遇到了別人收養,讓觀眾站在一個低幼的視角,去跟隨一個幾歲孩子的判斷力去看是非。
當他逃離出去,轉身就跑的時候又透露出了一個孩子骨子里的小聰明和古靈精怪。
被澳洲夫婦收養后的Saroo慢慢開始信任這個家庭,試著說自己發音不標準的英語,來表示自己愿意融入這個新環境。
這樣一個性格特點明顯的孩子形象深深扎根到了觀眾的腦子里,吊足了胃口。
我本以為影片會按照孩子在新環境中的成長。
看他一點點從濃厚的印度鄉土氣息到現代都市的澳大利亞風格的轉變,再回到尋根這條路上發展下去。
可惜隨著影片一個20年后的字樣。
長大的Saroo就像一個新登場的人物一樣站在了我的面前,全新的性格,嶄新的人設。
最吸引人的部分,情感變化經歷就這樣被導演抹掉了。
所以影片很容易就被分成了“長大前、長大后”兩個階段,但從長大后開始,我就懷疑換導演了。
長大后的Saroo個人感覺并不是很討喜。
起初不愿意承認自己是被領養,騙朋友自己來自加爾各答。
但終結謊言的情緒轉折就是那個喚起自己回憶的小零食糖耳朵。
吃上一口,立刻什么實話都說了。
傳說中逼人說實話的神秘零食
最缺乏說服力的還是尋親之路的最關鍵線索:
谷歌地球。
在Saroo無法確定家鄉地點的時候,糾結和矛盾的情緒還是有的。
遇到不理解和阻攔會義無反顧的堅持自己,苦于沒有線索時也會懷疑人生。
但隨著自己在谷歌的幾下瞎點,恰巧找到了自己童年的地方記憶。
我們很難想象,如果沒有Saroo的這個“巧合”設置,影片要如何進展下去。
無論是他一條道走到黑的堅持,還是后頭放棄尋找,都會讓Saroo處于被動位置。
所以谷歌便成為了影片解決矛盾的唯一手段。
但用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直接讓Saroo回到了家,又顯得過于簡單。
好像這樣的事情在你稍微長大成熟時就可以做到,而你卻偏偏等到了30歲,又讓觀眾難免有一些抵觸的小情緒。
不過也不怪導演,這個真實的事件其實也就是作者薩羅·布萊爾利根據谷歌地圖找到了家。
要不是有真實事件的支撐,我都覺得谷歌是這部電影最大的贊助商。
影片前半部分看著像玩味十足的文藝片,后半段卻變成了套路滿滿的劇情片。
但這樣斷層明顯,割裂式明顯的影片卻在北美獲得了一片贊譽,并在奧斯卡中大放光彩。
在IMDb獲得8.0的高分,爛番茄有86%的新鮮度。
不過想想原因也很容易想明白,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于對影片所表述理念的理解。
尋根這件事在北美地區向來不避諱。
在北美眼中,尋根,找尋自我,隨心出發等一系列主題都是人作為個人對身份認知的肯定。
他們更堅信信仰與信念的結合,在加上百分百的個人執著與努力,最終夢想成真的套路。
這招無論用多少次,都百試百靈。
比如:《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說來也巧,同樣以印度為背景,主演同樣是戴夫·帕特爾。
主角因為一千萬盧比被警察以欺詐罪逮捕。
面對困惑與不解,主角堅定不移的在尋親路上將各種人物情感表現到極致,獲得了強烈的民族認同感。
在第81屆奧斯卡中九提七中,備受肯定。
國內更重視應該放棄尋找,安于現狀還是拋棄富足生活,尋找親人的矛盾情緒。
北美則重視堅定的認定自我,執念尋根實現個人價值與對個人品質的鑒定。
所以你看,影片最后一幕,親人團聚時,周圍吃瓜群眾響起了陣陣掌聲。
如果放在國內一些影視作品上,就難免顯得尷尬和俗套。
但放在北美,就是那么發自肺腑。
可以說《雄獅》所涉及的題材,在參與電影節方面,具有一定的天然優勢。
但在故事方面的薄弱又表現的對奧斯卡力不從心。
戴夫·帕特爾、妮可·基德曼也雙雙放棄了影帝影后的角逐,退而求其次選擇了競爭最佳男配女配。
這也是他們保守的表現。
但不管結果怎樣,至少影片所表述出來的核心價值觀婊姐十分肯定。
尤其對于Saroo的養父養母,明明可以生育,卻選擇領養的方式佩服得五體投地。
看到養母這段話直接淚奔——
生一個孩子并不能保證任何事情會變好,然而領養一個像你們這樣在苦難中的孩子,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這樣的思想境界,很高級。
好多寶貝反映最近婊姐殺氣不夠啊,沒,攢好CD的婊姐,準備吐槽個爛片開開刀了!
猜猜是那個?
PS:微信搜索關注:婊姐影評(biaojieyingping)后臺回復:雄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