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去內觀?
過去5年間,我的生命經歷了非線性的發展過程,疫情回國、工作、創業,如坐過山車般的高潮和低谷,期間嘗試了各種身心療愈方式,但都不得要領,不能持久。究其原因,還是無法掌控自己的心。
我的人生目標從追求“證明自己的聰明”,慢慢變成“找到快樂的自己”。
第一次聽說內觀Vipasana應該是2023年中,看去過的朋友分享在朋友圈,自己也網上查了一些資料;后來到更多去過的朋友,他們呈現出來的狀態,都是相對快樂的,這讓我對此更加感興趣了,決心今年要盡快去一次。
因為各種原因,我的身心狀態在今年4-5月陷入到極其糟糕的困境,緊張、焦慮、充斥著對生存和死亡的恐懼,對愛與金錢的匱乏感,加上自身免疫慢性病和不規律的作息引起的頭疼、氣血雙虛、手腳冰涼、肝火旺盛、月經不調、抑郁軀體化,長期伏案造成的眼睛干澀、頸椎不適等,讓我選擇離開深圳回到老家調養身體,期間除了每月去深圳、廣州或上海工作學習外,用了2個月調整作息,起床瑜伽、散步或太極,堅持睡午覺、喝了30副中藥、嘗試看書寫字、氣血恢復了一半,但是偏頭痛和心情煩躁的問題仍然存在,時不時陷入到低落情緒中,偶爾還是會熬夜失眠。
對于普通人來說,要抽出時間參加十日內觀,是奢侈的,需要機緣。我很幸運,在我的身體有一定氣色之后,暫停了中藥,也完成了階段性的工作和學習任務,終于在2024年8月1日-11日,有了整整十二天空閑的時間。
第零日
當時是從上海出差了一周直接過去的,坐了半天一夜的綠皮火車,在郴州下車后吃了點簡單的午餐,聽說內觀中心所在的桂東晝夜溫差大,買了套合適的衣服,乘坐汽車前往中心,到達時已經是6點半,身心疲憊,饑腸轆轆(提醒晚到的同學可以先吃點東西再去,中心晚餐到7點,我登記耽誤了點時間,沒吃上晚餐)。
告知家人后上交手機、食物、貴重物品之后,就開始內觀Orientation了,8點禁語正式開始,到第十日上午10點解除。
那天晚上,旅途勞頓,全身酸痛,睡得很好。
第一日
內觀的作息是每天4點起床,4點半到禪堂開始打坐,這個對很多人都挺勸退的。
第一天的功課就是觀息,觀察自己鼻子周圍和上嘴唇之上的三角形的感受。上午4.5小時,下午5小時,晚上1.5小時 + 開示1.5小時,每隔1-1.5小時可以休息10分鐘,第一天對于新生來說是一個適應,所以休息較多。我最深的感受是全身的此起彼伏的痛,偏頭痛、頸椎痛、屁股痛、腿痛、到處都痛,以及心猿意馬的心,一會兒在這,一會兒在那,念頭一刻也能挺,這是我過去5年的常態,特別是這1年,太多消極的念頭讓我感覺到慌亂害怕,對自己充滿著負面評價,無法自拔;讓我心煩意亂的人和事,一個接一個地在腦海出現,我感到一陣一陣的難受,每次關注呼吸不到1分鐘就走神了。
就這樣,結束了第一天。
第二日
第二日,4點多到了禪堂打坐,實在困的不行,我以為跟第一日一樣,5點多新生可以離開禪堂,我就溜回寢室想睡一會兒,剛剛躺下,就有一個同修助教來叫我起床,說5點半到6點半必須跟老師在禪堂。
今天的練習仍舊是觀息,更加深入的練習,與全身亂跑的疼痛和全世界亂飛的心“做斗爭”,據說第二天是最容易放棄的。帕斯卡爾在《思想錄》中說,?“幾乎所有的痛苦都來自于我們不善于在房間里獨處。” 佛陀早在2.5萬年前也有相同的覺悟,人類之所以痛苦,因為我們無法駕馭自己的心,反而成為心的奴隸。
第三日
第三日,我居然睡過頭了,4點的鐘聲后被惰性驅使又睡了過去,5點半被助教驚醒,心里這時充滿了愧疚,上午的打坐觀息似乎沒有一點進步。早餐時間,我的桌上多了一張紙條,讓我把每人一張的對號入座的號碼牌歸還事務長,當時我已經無心好好吃飯了。把紙條交給事務長時,她沒有看我一眼,抬手示意我可以離開去禪堂了,事務長是一位看起來50多歲的女性,一頭短發,看起來嚴肅利落,很像系主任。 午餐時,我的桌上又有了另一張紙條,讓我12點準時去見老師。中午這餐吃得更是焦慮不安,心想:“不會要趕我走吧,沒有聽說過睡過頭要開除的啊,不會那么嚴重吧,怎么感覺這里像高中住宿或者軍訓呀,這么多紀律檢查” 我想好了要如何為自己辯解,如何保證以后不再犯,如此等等,終于到了12點,我在禪堂門口與其他等著問問題的同學一起坐著等待,每天的中午12點-1點和晚上9點-9點半,是唯一可以說話的時間,但是只可以向老師詢問內觀技法,但不能做理論和哲學探討,也不能自己私下探討。這里的規則,包括不說話甚至不做眼神交流和肢體接觸,其實都是對修習內觀特別有幫助的,后面會有解釋。
但是,當時的我被自己的恐懼的心完全支配了,只看到規則對我的限制,看不到實相。
進入房間,老師坐在法座上,慈祥平和地問我:“我離你可能比較遠,但是他們(助教)說你打坐的過程中,表情很痛苦,想問問你是什么情況?” 我的心一下就放下了,回答說:“主要是腿疼,全身都疼。” 老師接著說:“我想你應該也是腿疼,不會是其他的,你是新生,腿疼是正常的,疼了就動,不要強撐,因為是要練觀息,不是練腿功,如果你忍著疼,那心都在腿上,也就沒辦法感受到呼吸了,很多舊生都做不到不動呢,沒關系的,練就了你可以坐2小時不動。如果實在太痛,可以申請坐到后面或者安排椅子。” 他們只關心如何幫助我修習,而我卻在心中有各種各樣的念頭,對自己和外界環境的懷疑和評判,讓我看不到自己的實相。
我突然心里暖暖的,我那么多的自我評判和對他人的猜測,都是習性模式的產物,老師和助教看到了我的實相,不能接受自己不完美,追求姿勢正確,而不管是否達到目標。寧愿內心痛苦不堪,也不愿放下自己,接納自己暫時做不到。生活中,我何嘗不是這樣,想要在外人看來的光鮮,想要達到他人對我的期待,從不問自己的內心,我此時此刻在做什么,我真正需要什么。?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被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認為是真理,以為給自己洗腦或佯裝自信可以獲得自信,但那自信而帶來的成功其實也是幻覺,而實際上, Fake it,不是忽略自己的真實感受,那樣只會被它反噬的,無知覺地活著;Make it,不是一味地追求結果的盡人意,而是盡人事聽天命,不執著于結果。
即使自己暫時不具備的想要擁有的能力和特質,也能夠平等心地去做事,扎實精進,只有這樣的心態,才能獲得平和的成功(peaceful success)。
第四日
第四日,困還是困,作息之前12點左右睡覺,7-8點起床,調整到10點睡覺,4點起床,身體肯定會需要適應,這是自然規律,并沒有因為我了悟了一些自己的心而改變,但我開始接納這種打著哈欠,打著瞌睡坐在禪堂的自己。?
第四日是重要的一天,因為前三天的觀息是在為今天的內觀做準備。以鼻子的三角區域為錨點,我們擁有了對呼吸的深刻覺察,并且感覺此處細微的感受,然后把這個覺察放置全身,從頭到腳,從腳到頭的觀察。體驗每一寸肌膚感受,從內到外,從外到內,對痛苦和愉悅的感受,不糾結,不評判,只是如實觀察,全然接納。
以前,我無數次聽別人或者告誡別人要“全然接納自己,活在當下”,雖對此深信不疑,但對如何做到卻沒有具體的方法,就是所謂“道理都懂,但還是過不好一生”,無論是書中讀來的,還是聽聞的(聞慧),或者與人交流得出的,自己思考悟出的(思慧),都不如自己親身證得的深刻而真實(修慧)。
在內觀中,我們通過對切身感受的感覺訓練平等心,從第四天開始,我們就是重復如此簡單練習,除了在觀察順序和深入程度上有層層遞進,基本上就是不斷的重復,說實話,我對第四日是格外期待的,期待會有什么讓我醍醐灌頂的神秘功法,或者特別深奧的道理,但是大道至簡,樸實無華,沒有捷徑,就是一遍一遍地覺察感受,一層一層地凈化你的心。
我的習性模式漸漸浮現,厭惡疼痛,反抗疼痛,長久以來,慢性病使我精神不佳,需要長期忍受偏頭痛和身體疼痛,時好時壞,但體檢指標卻是正常,中醫和西醫都沒有辦法。打坐時疼痛反復出現,我開始練習不再與他對抗,它慢慢地真的開始消失了,很神奇。
內觀中,讓我上癮的東西一一浮現,但是真正讓我迷戀的,是那種感受,對,不是任何具象東西,而是它帶來的感受,無法面對孤獨無聊,無法面對失望的現實,讓人轉而尋找感官刺激,短暫的忘記痛苦,有效,但不長久,形成習慣后就是另一種痛苦的開始,周而復始,無窮盡也。
我知道是具有上癮體質的人,最佳沉浸者,喜歡一樣東西時會很專注甚至瘋狂,永遠在追尋讓我心動和熱愛的東西,追尋熱愛看似沒有錯,但是熱愛的對象可能讓事情變得很危險。我曾經對零食上癮,對刷劇上癮,對游戲上癮,對喜歡的科目上癮,對熬夜看小說上癮,對酒精上癮,戀愛腦容易上頭,對工作上癮,雖然成功戒了酒,分了手,吃了素,辭了職,離開消耗的環境,小心維系著自己的飲食作息,但內心仍在尋找感官刺激,壓抑焦灼的偏愛,逃避痛苦的嗔恨,心終日是不自由的。也許生而為人,或多或少我們都難免有七情六欲,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看過一些關于上癮的書籍,了解了原理,但還是無法控制自己,沒想到內觀居然讓我對上癮源免疫了,至少在想到這些讓我癡迷的東西的時候,心中沒有一絲波瀾。我想我還是會享受美好的東西,只是不在需要依賴外界獲取,閉上眼睛觀察呼吸也可以獲得平靜和愉悅。
早年學習傳播學和從事品牌營銷工作,其本質是洞察和利用人性的弱點(貪嗔癡)達到在植入特定信息的效果,商業的本質是順應人性、創造和滿足需求,后來從事可持續、ESG咨詢,推動商業向善的工作,更深刻地體會到逆人性做事的難度,就像修行的路一樣,道阻且長。但正道就是正道,再難也值得一直走下去。
第五日
正式修習內觀的第二天,我的腦海里突然冒出了兩個理論概念—— “具身性”(embodiment)和 主體性(subjectivity) 。新傳、人類學背景的人應該對此概念很熟悉,我們是通過把身體嵌入在環境中來感知環境的,我們對于外在世界的感知—— 具身認知 (embodied cognition),也是由我們的身體結構、身體活動方式和體驗所決定的。 主體性是個人的主觀意見、判斷、情緒、信仰、假設推斷的總和,主體性的建構依賴于個人在社會中具身體驗(embodied experience),主體性的瓦解與具身認知的深入程度相關。而內觀的修行方法是四法印, 是解脫一切痛苦的方法,“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皆苦,涅槃寂靜”。達到“無我”的境界時,即是主體性的完全解構,不存在感受的主體,則不存在感受,也不再有痛苦。
內觀時,葛印卡老師的錄音一直在重復,“ 沒有人能夠經驗到與另一個相同的感受,也沒有人能夠兩次經驗到相同的感受”,這是對具身性(embodiment)的理論實踐。具身體驗和具身認知具有特殊性和不確定性,而具身性與主體性是相互依存的,人類依賴這種具身性建立自我主體。
簡單來說,人的身體不是一成不變的,當中蘊含著行為習慣、所處語境、教條法規、信念信仰、所處地域文化等所有經歷,這些具身經歷(embodied experience)不間斷地塑造和重塑這我們的自我主體,如果缺乏覺知,我們就無法真正了解自我,對外界環境的負面影響束手無策。
那天下午,電閃雷鳴,下了酣暢淋漓的一張大雨,黃昏時,我們看到了天邊若隱若現的彩虹,所有人完全默契地望向天邊,忘我地欣賞著,一切盡在不言中。?
我相信有那么一個瞬間,具身性和主體性都消失了。
第六日
第六日,據說也是容易放棄的一天,確實是這樣。終于熬過了一半,但是距離結束還有一半,沒有任何新的東西,就是一遍一遍地內觀感受,讓自己升起平等心。這是一個漫長枯燥的過程,除了固定的請益老師的時間,其他時間都是重復重復再重復,就算升起過平等心,就算經驗了通掃全身的快感,也要繼續練習,不對結果有任何評判,我覺得,這是最難的,恰恰也是最精華的教義—— 放棄了對任何結果的執著,了解無常,實踐無常的法則。
這天我的一個情緒來自于上午自由練習時,我感覺實在很累,想呼吸新鮮空氣,曬曬太陽,就起身往外走。一般9點后的自由練習時間,陸陸續續有人會出去休息。我走到禪堂門口瞟了一眼,還有15分鐘到午餐時間,正好事務長也站在門口,我似乎有點心虛,果不其然,她向我走來,問道:“去哪里呀?面對“質問”,我下意識地說道:“上洗手間”。她說:“ 還有10多分鐘,等到點了跟大家一起走?” 然后看我沒有妥協的意思,又擺手說,“去吧。” 我徑直往前走,心想,這么多人都走出來了,為啥就問我呢?沒必要針對我吧,就算我想出來休息也是可以的吧,自由練習時間不必這么嚴格吧?我上完了洗手間,心里不太情愿的回到了禪堂,繼續打坐了10分鐘。
其實,不管事務長是出于什么原因問了我,我都可以選擇如實地回應,平等心地看待她對我的關注,我并不是算好時間出來的,只是正好出來時接近休息時間,我心里確實閃過出來就不回去了的想法,但是其實我只是需要透一口氣,這個目的達到了,繼續在外面待到敲鐘還是回去再練習10分鐘,有什么區別呢?我為什么需要糾結他人的用意,認為事務長對我特別關照,讓我的修習能夠更有動力,我就這樣以為就好。這樣想后,我突然豁然開朗,事務長嚴肅的表情看起來也沒有那么讓人緊張了,看見她常常在課間休息期間,提醒大家進來,走進走出,在公益運作的內觀中心做事務長,沒有責任心和平等心是很難堅持和勝任的。
我又何嘗不是一個嚴肅的人?自認為滿懷責任感地工作,也一度苦惱于他人不領情,內心痛苦不堪,而這個痛苦在于對他人行為和工作結果的執著,如果我更加關注于修煉自己的心,不委屈自己,也不強求他人,那么人際關系會更加輕松,工作氛圍和成果也會更好。
第七日?
第七日,今天的內觀已經漸入佳境,開始能夠感受到遍掃全身的通暢感,身體不再沉重疼痛。
但是,今天的功課不在禪堂,晚上剛睡下,一只蚊子在我耳邊嗡嗡地叫,看不見、摸不著、也打不到,也不好打擾室友休息,我一下心里升起焦慮和煩惱。過了一分鐘,我開始觀察自己的呼吸,急促潮熱、全身出了很多汗,一只蚊子就把我嚇成了這樣。
對于這種只聞其聲不見其象的“敵人”,我們常常被自己想象嚇到,還沒有行動就開始想到了結局,還沒有交手就開始打退堂鼓。平靜下來后,我采取了行動,蚊子其實只能咬到我的臉,我就穿上戴帽子的防曬服,雖睡得不算安穩,但至少一夜再無蚊子的騷擾。
第八日
第八日開示,論及內觀的終極目標,脫離苦海,終止輪回,苦之根源,這使我產生了疑惑和猶豫。此時我才發現,我對人間仍有很深的眷戀。這樣說并不是我有自信此生獲得完全的覺悟,而是無法想象不在為人的另一種活法,但我明顯是多慮了,先讓此生快樂一點吧。
今夜,我決定不再躲避蚊子,我思考了一下,比起擔驚受怕的睡覺,我寧愿被蚊子咬幾口,放松的睡覺才是最重要的。奇怪的是,蚊子今晚沒有來訪,一夜好眠。
第九日
接近黎明前的最后一夜,很難形容是什么感覺,不舍、興奮、好奇、擔心。內觀對我的身心狀態的提升非常明顯,我的身體已經漸漸習慣了這里的作息,但也做好了面對生活的準備。
今日開示,在打坐的最后練習慈悲觀,也就是把自己獲得的平和、安詳和快樂分享給眾生,對我來說,無差別地愛眾生可能還有點遙遠,我先把慈悲送給對我最重要的人們,特別是真正遭受情緒之苦,過度追求感官刺激的朋友,在這光怪陸離的現代社會,最泛濫的是注意力營銷,最稀缺的是專注力。
第十日?
早上10點,禁語解除,我們排著長隊領手機,我似乎沒有那么積極,內觀的甜我才嘗到一點,久違的快樂來之不易,我害怕一回到現實生活,一切就會消失。但是事實證明,我多慮了。自己真實體悟到的東西,是別人搶不走的。
連接上網絡后,幾百條信息襲來,我覺察著自己的感受,有厭惡、有喜歡、有好奇、有疑問、有驚訝,每種感受都很清晰,內心幾乎沒有太大波瀾,閉關前讓我頭疼的人和事,因為內心已經無數次練習過無常,再次接觸到時,已經沒有了應激反應,可以平靜處之。?
我打了一通電話,把我習得的正法推薦給了一個可能需要的朋友,但我并沒有執著地認為她一定要聽我的,我也是在那么多的療愈、探索、懷疑之后,才下定決心來內觀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機緣,在不對的時間,懷著錯誤的期待,來到內觀,期待奇跡發生的人會失望而歸。
回到寢室后,其他人已經聊的熱火朝天,邀請我加入,就這樣,大家的話匣子打開就收不住了,同住10天互不交流的熟悉的陌生人,一下子變成了活生生的人,聲音、表情、氣味、感覺,那么真實,與我腦海里對每個人的印象都有著很大不同,又一次驗證了人總是在尋找蛛絲馬跡來想象,而實相總是需要放下偏見,花時間去證得的。
那天晚上,大家又聊到了深夜12點,我激動的心也久久不能平靜。 我們珍視這相遇的緣分,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是注定相遇,也是注定離別,終是無常;而人類能做的,是在有限中盡力追求著無限的情感鏈接,雖苦猶樂,但又未嘗不可。
第十一日
最后的早修內觀后,大家按照既定的安排,把自己寢室和分配到的區域打掃干凈,完成后心里很安定,又與同寢室的姐姐最后聊了半小時,不知為什么,我突然想送給她一串菩提項鏈,最后我們彼此祝福,做了最后的告別。
因為內觀中心離家不遠,我媽開車來接我,我和父母的關系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一直困擾著我,內觀中,我也多次看到我們之間的模式,他們的模式,想象著內觀后會有的變化。但是這個變化并不是立竿見影的,也不是刻意為之,因為真正能夠改變他人的只有他自己,我也只能專注于改變自己的習性模式。
內觀對于我來說,是身心上的轉變,身體恢復了久違的輕松暢快,神清氣爽,對咖啡因沒有一點欲望,對消耗身心的休閑方式如刷短視頻也沒有了欲望,一直讓到緊張的開車突然很淡定,對于生存和死亡的恐懼感消失了,因為我知道無常就像潮起潮落,它一定會把好的和不好的感受帶給我,但是我擁有對自己生命和心的掌控權,我可以不起情緒,我可以處理突發狀況,我可以接受失敗,我仍會繼續嘗試,我會回到當下,處理該處理的事。
后記
在很多家庭中,并沒有成年人,所有人都是缺愛而不會表達,內心匱乏的大小孩。不管是父母長輩,還是孩子晚輩,要么活在外界的成功標準里,要么活在家人的期望里,要么活在自己對外界他人的無意識反應中,沒有一天是為自己而活,為成為更有快樂、更專注、更有智慧的自己而活。對自己的嚴格標準,也會變成對他人的道德綁架,引發無休止的爭論和互相傷害,如果每個人都能夠把注意放在修煉自己上,就會發現根本沒有時間指責和評價他人,當一個人專注提升自己的時候,世界安靜了,而正道就在前方,暢通無阻。
我才剛剛上路,很高興遇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