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葉
人無完人,茶也無完茶。
——源
前言——看茶是茶,看茶不是茶,看茶是茶。
近來喝巖茶,有點心得,并不是因為他是“巖茶”才有此想法,而是因為對坐的人,以及從前的經歷有此心得疊加歸納。
過去我常常聽到朋友們,或者客人說:“我不懂茶,不喝茶”或者“我不太喝茶,所以不是太懂茶”,也有其他類似的版本。在這里,含有謙虛成分,我想,這個不懂茶,并不是指他沒喝懂這個茶,而是他停留在“身外物”的一個認知局限。他大概是把茶,當做統一的一個稱呼,所指定的一個大類東西,他只區別于咖啡酒類,而生物學告訴我們,界門綱目科屬種。
“身外物”是我之前也常說的一個概念,除了心(思想),是“身上物”,人的一切其他都是身外物,與“除了自己,別人都是別人”這個邏輯是一樣的。
可能今天我要把茶提高一個位置了,但絕不是“炒作”,我不善附勢奉承。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武當張三豐,張衛健演的版本《少年張三豐》里,君寶是一個能和動物交流的人,在這個心態下,他所悟出來的“太極”是無極歸一兩儀四象八卦……這樣“呈現”的一個無形,有形的轉換用于人,大概只有一句話,三個過程能夠直白說明我想說的。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是山。
第一階段的看茶是茶,也就是很多較少接觸茶的朋友說的,不懂“茶”的那個浮于茶這個物質表面的東西。他不懂的,大概是指茶的分類知識,工藝知識,鑒別知識。許多人停留在鑒別,以為到了鑒別就應該封“大師”了,那他頂多是一個了解產品的業務員。
看茶不是茶
在北京的時候,金剛說:藝術品,對欣賞者的要求很高。既然是欣賞者,那么就包括買家賣家還有吃瓜群眾,總之同座之人。茶是不是藝術品,我不去定義,這里回想起來的目的,只是想借這個邏輯來說明茶,他對欣賞者要求很高。
從茶經里的故事,或者關于茶的詩詞,我們可以看到文人們是怎樣度過一個悠閑的下午,或者一個雪夜。而如今,我們不說有沒有那個“技能”揮毫潑墨,但有沒有那個雅興呢?沒有學富五車可能會阻礙了形式上的具體表現,那是否又能真的與茶“交流”?能否入了茶給予的那個境界呢?想象空間很大。
如果能,你看到的“茶”,他成了你與另外一個靈魂交流的介質,載體。如果“懂茶”僅僅是懂鑒別茶,那么大概是一個下午斗茶結束。如果還包括具備了其他“要求”,那一泡茶喝盡的一個下午,就是與一個遠方而來的朋友在交談了,于是一個人也可以喝茶,一群人也一樣喝茶。人滿足了物質需求,總會上升到精神要求的。
茶和人是一樣的,未進行交流,你看到的只是一個人,和看到其他萬物沒有區別。你能和他交流,并且有一定的共鳴產生,那就是兩個靈魂的交流。所以我常說,不能顛倒了本末,我說人人可以喝茶,人人可以先“懂”茶的“身上物”再去慢慢涉獵其他茶品類知識等“身外物”的了解,當然身體因素不允許的話,同坐喝水也盡是茶香茶韻。天下的茶,你不可能喝盡,茶圣陸羽也沒有喝盡。就像人,不可能閱盡。
看茶是茶
茶它首先是茶,所謂鑒別無非六字:形色香味底韻。很多人可以到品韻的境界,停留在韻的境界的人也時常有,但如果是喝的這個茶只提供給你到了韻這個層次,那就是茶的問題了,這也就所謂的鑒別出好茶了。具備這六字的茶,很多,稱為好茶,也是普羅大眾的不好不壞的茶。
好茶是韻之后給帶來的精神享受,你與茶的溝通交流,而你看到的茶,只是載體,和我們人一樣,肉身而已。
你們記得哪吒嗎?那個削骨肉還父母的哪吒。是他是他就是他。
他后來重活于公眾是因為他的師傅太乙真人用蓮藕給他重塑肉身,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兩個存活的條件:一,靈魂聚在,二,肉體給靈魂安家。(就算是神話,他也不能脫離這個邏輯。)而他能夠被太乙真人花時間精力去重塑肉身,是因為太乙真人看到他的本質。如果說戰亂環境可以改變他,讓他不忠不孝,那太乙真人也肯定不會救他。那這里又值得我們深思了,戰亂都不能使一個人氣節折損,現在的一些人為什么那么容易變卦,隨波逐流呢?
茶的太乙真人
那么茶的太乙真人是誰呢?制茶師咯。制茶師給予踏露采摘而來的鮮葉新生,經過曬青萎凋烘炒焙火復焙干燥發酵存儲轉化等等工藝做出不同品類的茶。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概念一樣,不同地域的人,都有所謂的好人壞人普通人,所以不能說某一類茶優于某個茶。你喜歡的口味和你能判斷的好壞是兩回事。(要有可比性)
曾經在讀者還是意林上看到一個故事,一個人在西餐廳點了個奶油面,可后來他大鬧了一場,把廚師長,老板都喊來了。問他哪里不好,請指點。那人說,他喜歡吃辣。老板說“你給勞資滾,這頓算請你的,不要再來我餐廳”。
存新茶喝老茶。看新茶看的不僅僅是六字了,新茶的韻和轉化過的老茶的韻不盡相通,卻也相通(有句笑話:不是老人壞,是當初壞的年輕人老了)。正如你要培養一個人,或者公司招聘一個新人,你看的不僅僅是他的外表談吐,還有通過交流以后,你知道他的骨子里正不正,或者有沒有你想要的那種“天賦”,如果沒有,你不會選擇這樣的人,也不會浪費精力。那么,喝老茶的情況就相當于你需要一個和你相近的可以合作的人了,你就不允許他停留在新人的階段,因為他已經(磨練)“轉化”過了,你要的是能立即產生合作效益的。那么老茶的這個“效益”就是不用再等,立馬給你想要的味道,轉化過的味道,你可以嘗到那個韻味,神清氣爽通徹天蓋,可以與茶進行交流了。
在上海這幾個月,與周小姐喝茶,她常告訴我他們的選茶秘訣,也正是去感受這個茶的“骨子”正不正。新茶如果正,那么就跟好苗子一樣會扎根發芽開花,你能想到它轉化后的效果,也能感受到他的張力,如果不正,或者說他的“壽命”就已經呈現出來了,那它也沒必要等待轉化了。雖然存儲過程,也可能影響到茶原來的骨子,但,常規存儲下,像孩子,沒有特別大的事件影響他心理,他就會正常的建康成長,“天災人禍”在于茶中,大概就是受潮,高溫,高濕,壓碎……這種意外,這里不做深究。
戰場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茶也有戰場,他們的戰場,你把人“代入”去想想,也就想通了。把他們拉上戰場的,除了他們自身的“命”,還有就是買家賣家吃瓜群眾了。
人人平等,茶也是各類平等。人云亦云,就是你的錯,而不是茶的錯。你本來交往得不錯的朋友,難道你因為別人說白羊座的人不好(不是說白羊座的人不好,隨便舉例),你就不和那個人交往了?你就因此心里抵觸他了?類似的這種標簽,多得很,細想一下,是不是呢?茶分季節,那是從人的身體適應度來研究,就相當于交換相處舒適度。你喜歡健身,你有健身的朋友,你喜歡音樂,你有音樂的朋友,你會因為健身的朋友不愛音樂和他斷絕來往?
夏天喝清爽的降火的綠茶類,秋天烏龍去燥,冬天紅茶黑茶養胃暖和,這是常規的,那如果你說你非要四季綠茶,因為沒有不適應,因為你和“他”交流得好,喝綠茶你能有所思,那也就這樣而已,但常規知識得說清楚,并不能因為你是特異的,你就要傳播給新接觸的人,讓他們跟你一樣。全天下的人只喝綠茶?這不是創新,是不可理喻。
聲明一下,我什么茶都喝,蟲屎茶,黑茶,老黃片,巖茶,鐵觀音……喝不同茶就像交不同朋友一樣:有的朋友比較以自我為中心,那你就站好自己的立場不被沖動傷害到;有的人性子慢,那你就和他娓娓道來;有的情緒化比較厲害……于是多數問題出于自己身上,萬象其實皆幻于自身這“個體”。你無故的奢求越少,就越簡單了。
自古深情留不住,總是套路得人心。
好茶壞茶,好人壞人,都是極其明顯的概念。比如熟普洱,或者六堡茶,常常有人分不清他是渥堆味,藥香味還是失倉發霉,喝茶你喝不出發霉,那給你其他東西你能知道發霉是什么狀況吧?放在普洱身上,你就和不出了,為什么?因為你被故事蒙蔽了,菌是菌,干倉保存是干倉,渥堆發酵是渥堆發酵,霉味是霉味。只要在方圓規矩中,是就是,非即非,這是最大的自由。
又比如香精問題吧,之前也在其他文章里說過這個問題。香精你不知道什么味道嗎?而你選擇了帶有香精的,是說明你喜歡這樣的味道而去選擇的,你怪在茶身上,茶說“這個黑鍋我不背”。退一萬步來想,需要加香精的茶,是什么茶?枯葉子,不是有生命的,不是有靈魂重塑金身的。如果你喝不出來茶的味道,鑒別不了是否加了香精,那你與他交流呀,你和茶交流了,舒服不舒服?既然你竟然覺得加了香精的茶舒服了,那你又何必因為別人說的什么而改變了呢?(不用說這是不是事實,我是覺得沒必要,何必增加成本又不討好,還要編出新故事。如果沒有新故事出來,沒有“新的鑒定標準”,那么加香精這個途徑毫無意義,不是嗎?難道有人睜著眼睛說瞎話,說加香精的香味是“好茶”的該有的味道,而原來的那種正味是“爛茶”?恐怕沒有這種白目的業務員)。
結語
此次文字前后寫了三次,前面兩次都“事故”夭折了,費盡腦力回憶編織,比較像演講稿,因為個人認為要以讀者最容易的方式進入我所說的“理”,把思想,哲學,茶的表面知識,慢慢說來,以人喻茶。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樣的氣場自然會吸引同道中人,無止境,無定論,地球在轉,世界在發展,正是如此。人無完人,茶也是無完茶,具六字的茶,加上有“魂”,有張力者,便可說好茶。
欣賞者的要求,不僅技能、藝術文化,更有思想,而基礎是心容天地。
如何在普羅大眾中找到自己的圈子,這是需要用一輩子都不一定能做完的事,那么茶也是,于是更不需要著急,找到自己的標準,不斷去驗證自己的標準,不斷有新鮮的體驗,這才是“玩”,否則你的一切投入,都是被“人”玩而已,而這群人無法稱之為“做茶人”。
2016.11.20 傍晚 半壁山房 持續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