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很久前就應該看過的電影,每次無意間翻到這部電影,都會因為它的名字順手翻過去。
肖申克的救贖,聽名字實在是像一篇大慈大悲講通天大道理的故事,一通滿嘴仁義之師的敘述確實讓人望而生怯,倒也不是討厭所謂的仁義道德,而是如果仁義道德以這樣的方式丟給你,就像是塞給你一塊油晃晃肥肉,即便有再多營養,也會讓你膩到不愿多看一眼。
如此沒有吸引力的名字,在我熬夜到凌晨一點半才看完,卻依舊意猶未盡,事后也找不到一個更好的名字。據說臺版的叫激情1995,相比之下還是感謝內地的翻譯君們沒有給我吐槽的機會。
01
整篇緩慢的進度,平靜的敘述,故事就像真正在生活中發生一樣,沒有激情,沒有英雄。
就像瑞德敘述安迪被姐妹花欺負時一般,“我很想說姐妹花最后放過了他或者有英雄出現救了他,但是,并沒有”,安迪就這樣過上時而被凌辱的監獄生活,一直到他幫獄頭解決了稅務問題換來小小的庇佑,那個該死的變態可以在輪椅上度過他省略號一般的下半輩子。
記得瑞德一幫獄友坐在屋頂上喝著因為安迪得到的啤酒一幕。導演將背景渲染的很美,夕陽微黃,輕風晚霞,幾個朋友就地而坐,如果不是獄服誰也不會想到這是發生在監獄里故事。這對他們來說已經是莫大的奢侈了,也許只有這一刻他們真的忘了自己的身份,自己的曾經,暖暖橘紅的霞光如圣光讓他們沐浴其中,或許這也是基督徒想象中的天堂,沒有罪惡,沒有歧視,沒有煩惱,人們回到生命最初的狀態,善良而美好,平靜而愜意。
02
電影里最讓我久久不能忘卻的是老布魯克斯要離開的那一段,瑞德說的對,老布魯克斯大半輩子全部在這種體制化的生活里被潛移默化了,即便圍墻外面再美好,他也沒有任何向往。在肖申克監獄,他是個有修養,有文化的圖書管理員,獄友們都熟悉他,他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地位。
可是在圍墻外面他什么也不是,甚至他沒辦法跟圍墻外的人溝通,沒辦法活下去。老布魯克斯害怕到用刀架在獄友脖子上,但他畢竟不是惡魔,即便再顫抖也沒下去手。
獄中的他就如同墻外的普通人,平平淡淡快要過了一輩子,卻要被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即便他幾十年前曾生活過的,這個復雜而痛苦的心理他幾十年前也曾體會過一次,但,那畢竟是幾十年前,他還年輕。
人,越活越平靜,越老越看淡,這仿佛是人們的共同認知。但我們似乎也忘卻了其中重要的一點,人,越老也越不易改變,越老也越脆弱,脆弱的像個孩子,一切風吹草動同噩夢般驚醒。一片凋零的秋葉也能撞破內心的堤岸,情感如洪,一瀉千里,潰不成流,隨之埋頭抱膝,嗚咽不止。
最后,老布魯克斯還是選擇了離開,離開了墻內,也離開了墻外。多年來渴望的自由已經擁有,結局并不美好,卻也沒出乎意料,無論他曾有過怎樣的歧途,拿他這漫漫的一輩子來還也已經足夠了,老布魯克斯蒼老的身體隨著麻繩在空中搖蕩時,我們能拿出來的只有尊重,他瘦小的身體也沒能擋住他最后想留在這個旅店,這個世界的話--“Brooks was here”。
03
體制化被時間不斷沖刷帶來的影響遠不是這簡單的三個字能體現的,老布魯克斯出獄前異樣的那天瑞德還一直很清楚自己向往自由,他還會向往墻外的天空。
這一切到了安迪逃獄后自己漫漫刑期快結束時他一樣感受到了不安,就像當初的老布魯克斯,這種變化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漫漫滋生發芽,愈發壯大,在某一天破土而出,便再也無力按捺。量變引起的質變,也不僅僅是一句話。如果不是安迪在越獄前要了他一棵樹下的承諾,“So was Red”將真的會變成瑞德最后的寫照。
04
安迪說:“要么忙著活,要么忙著死”,如他說的一樣,長達十九年的獄中他未有一刻停歇,海報背后長達幾百米的洞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驚訝能體現的,一種不能言表的震撼,真的有那么一個人花十九年在黑夜里用拇指大的金屬小錘鑿出一條生路。
回顧安迪這十九年,所有的工作,所有的計劃全是在為了這一天做準備的,包括為監獄長做賬,想法之深,思慮之遠,忍耐之久無一不到達讓人細思極恐的地步。當你了解了這樣一個人,在他獲得成功時,你就不可能會用幸運來形容他,因為對他來說,這些結果是當然而不是奇跡。
電影的最后,瑞德跟安迪在向往中海灘相視一笑,生活還是需要有希望的,萬一實現了呢?哪怕是十九年或者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