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2日,一封名為“一個母親的血淚控訴:誰能告訴我一個真相”的控訴信從微博發出,一時間,這封信不僅引燃了微博,刷爆了朋友圈,還成功躋身進了網絡熱搜前十的行列。關于此事,我知道大家關注的焦點是“小草之死”的真相,我也很想知道?!靶〔葜馈笔鲁鲺柢E,疑點重重,確實需要一個真相慰藉那位可憐母親破碎的心。
但是,我并不打算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揣測事件的真相,因為我實在不太確定,在這個輿論有可能被操控的后真相時代,用常規的邏輯,在撲朔迷離的碎片化信息中尋求真相是否注定徒勞無功?我也不太確定,在悲劇已然發生的事實面前,執著于真相是否真的比安撫和幫助受害者家屬更好地活下去更為重要?既然我自己既無能力找到真相,也無法判定什么才是正確的價值立場,那么我還是選擇先做個安靜的旁觀者,靜觀其變。
不過,本文雖不能給滿足大家對小草事件的好奇心,但是如果你能賞臉接著讀下去,我相信,我從對小草事件的關注中獲得的兩大發現一定也會令你耳目一新,受益匪淺。
第一大發現:如今,有太多人喜歡感情用事了。就拿小草事件來說,控訴信被發布并在網絡上流傳開來以后,多少網友曾情緒激昂地控訴過當地警察不作為,咒罵小草的那位舍友和兩個男生滅絕人性,禽獸不如,甚至做出了給人家寄花圈的荒唐事。此外,還有網友以偏概全,貶低涉事學校和機構,甚至貶低整個城市和省份……類似的沖動言行還有很多,感興趣的可以到網絡上查看。
我相信這些網友都有善良正直,維護正義的一面,但我想反問的是:他們是否有認真考慮過,在真相尚未水落石出的時候,僅憑自己的主觀臆斷就妄下決斷,并對警方和三位尚且都不能稱為“犯罪嫌疑人”的涉事者進行人身攻擊的行為是否有失偏頗?如果事情真如公安機關和三位涉事者解釋的那樣,那么相關執法人員和三個涉事者承受過的委屈和傷痛要如何才能得到慰藉?還有那些受到無辜牽連的個人和單位呢?有誰關心他們是否也需要討個公道?由此對他們造成的不良影響又該由誰、以何種方式進行彌補?部分網友的感情用事,是否有打著維護正義的旗號做著加害之事的嫌疑呢?如果是這樣,那么他們與惡的距離又有多遠的距離呢?
此外,雖然他們的出發點是想為小草的母親討個公道,但是,他們又是否想過,除了發泄情緒,他們的所作所為還會產生哪些作用和影響?小草母親會因看到他們對涉事機關以及三位涉事者的極力謾罵,就減輕一分失去愛女的心痛嗎?除了討回公道,小草母親還需要些什么?除了發泄情緒,他們還能為受害者及家屬做些什么呢?
如果他們在做出言語攻擊的行為決策之前,連這些問題都沒有考慮過,那么是否足以證明他們的行為是有失理性的了呢?
當然,我以上發出的種種質疑,并非代表本人對此事的內心偏向,只是自己就小草事件在腦子里掀起的一場頭腦風暴而已。
綜上所述,我想說明的是,人們可能很容易就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就落入了兩大思維陷阱:“一廂情愿”和“價值觀偏好”,這是我的第二大發現。
其實,上述提到的那些以幫助小草母親討公道為出發點,對涉事者進行網絡暴力的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不見得就是有暴力傾向的壞人,相反,他們可能還很善良,也很講義氣。他們沖動的表現或許只是因為不慎掉入了“一廂情愿”和“價值觀偏好”的思維陷阱。
他們一廂情愿地認定了事情的真相就是和他們推測的一模一樣,他們偏愛事情朝著對受害者和弱勢群體有利且能揭示社會險惡的方向發展。殊不知,“一廂情愿”和“價值觀偏好”是阻礙我們接近真相的兩大勁敵。它們利用我們對某些價值(如公平正義)的偏好,促使我們屏蔽掉那些有悖于我們自身偏好卻又暗含真相的信息,誘導我們從那些與自身價值觀(這里的價值觀指一切我們相信的觀點)相吻合的碎片中,拼湊甚至虛構出一個我們容易理解且樂于接受的故事情節。不幸的是,我們通常都會被這兩大思維勁敵給打敗了。
“一廂情愿” 的思維誤區不僅容易讓我們成為那個令自己生厭的惡人,對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還會誘導我們在生活中一次又一次地吃虧上當。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誤入過這一思維陷阱。你不妨回憶一下,自己是否曾因相信了某個產品廣告上或標簽上吹噓的功效而不加思索地進行了購買,結果產品的實際功效卻讓你大失所望,然后你才驚覺自己上當了?如果你的回答是YES,那么你就是掉入過這樣的思維陷阱。所以,當你正準備為某個被吹噓得近乎完美的產品買單或是正準備為某個被描述得無比可憐的弱勢群體獻出愛心和聲張正義前,不妨先問一問自己:“我希望它是真的這事才是真的,還是有確鑿無疑的證據證明了它就是真的?
“價值觀偏好”是另一個我們比較容易掉進去的思維陷阱。它誘導我們拋棄理性,感情用事。在“小草事件”中,官方曾在官微上發布過案件復查情況,說明了群眾的一些疑惑,官方的再次調查結果表明,小草就是意外溺水身亡,不存在猥褻、圈套、保護傘等情況。結果輿論又是一片嘩然,人們還是不接受這一結果。當然,這件事還沒有完結,據10月14日晚21點55分,昆明警方官方發布的權威消息表示,昆明市公安局還會繼續徹查此事。
在此,我并不想討論小草之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或警方的初次復議結果是否可信,我只是想借此案例提出我的一個質疑:網民們不接受這一復查結果,到底是因為有確鑿的證據表明事實并非如此呢,還是因為這一結果不符合他們的價值觀或是“敘事自我”和“體驗自我”(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一書中提出的概念)的偏好以及對社會險惡的預判?如果是后者,那么他們就是陷入了“價值觀偏好”的思維陷阱了。但是,正如尼爾·布朗在其著作《學會提問》一書中所說的那樣:接受還是拒絕一個立場,感情上的依戀決不應該成為最重要的基礎。正確的做法是,在經過分析和推理后還對其篤信不疑,才可以加大感情投入的力度。所以,寧可在理由充分、證據確鑿時反復無常,也不要在缺乏論據、強詞奪理的結論上執迷不悟!
這是一個人人可以發聲,人人可以表達自我的時代,但卻也是個輿論方向和思想容易被操控的時代。誰敢篤定地說我們不是那些活在洞穴里,從沒出去看過洞穴外世界的囚徒呢?所以,在這紛繁復雜,亂象橫生的時代,我們或許更應該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和精神,努力做到:在事關自己時,從容冷靜,客觀分析;在事不關己時,克己復禮,保持理性。
值得強調的是,大多數時候,我們都以旁觀者的身份存在著,而作為一名旁觀者,其實我們很難做到旁觀者清,更多的時候反而是在霧里看花,水中望月。所以當我們不明就里,缺乏證據時,不要急著發泄情緒,表明立場,先靜觀其變,做一個有理性,有溫度的旁觀者!
?。暶鳎宏P于小草事件,本人不偏向任何立場,文中對此事的分析只想邀請大家,一起為成為一名具有批判性思維的理性思考者而努力,請勿過分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