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似水年華
? ? 有人眷戀過去,駐足回憶;有人拋棄過往,大步前行。楊絳先生則兩者皆有,年暮之時,她一個人替三個人共同回憶著過去的喜樂,追憶著過去的美好。
楊絳先生用作品《我們仨》講述了他們過去的家庭生活,由兩人相識相知相戀家庭美滿到“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楊絳先生一家的感情格外令人羨慕。近來娛樂圈的輿論變化的可怕,自從人們知道往昔恩愛的公眾人物們分手離婚,紛紛表示不再相信愛情,然而楊絳與錢鐘書的愛情卻是真真正正的細水長流,楊絳先生在書中曾寫到丈夫錢鐘書說過:“遇見她之前,從未想過結婚,遇見她之后,結婚從未想過別人”這樣動人的情話,放在當今來看,常常只是愛情激發的荷爾蒙帶來的沖動。但是楊絳先生和錢鐘書卻是實實在在的做到了這一點。不論是在留學時楊絳變著法兒的學做飯,哪怕是亂燉兩人也吃的極香,還是日??粗畠汉驼煞蛲骠[時女兒對爸爸的捉弄說到“當場抓獲”的時候嘴邊得意的微笑,亦或是楊絳先生等錢鐘書時那樣焦急的樣子—“等待是很心煩的,我叫自己別等,且埋頭做我的工作,可是,說不等,卻是急切的等,一個人在屋里團團轉”。不僅如此,作為優秀的散文家和翻譯家,楊絳先生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毅然決然的做了幕后工作者,選擇在生活和文學方面全心全意幫助丈夫。他們選擇用靈魂相依,即使在特殊時期被批斗,拉去游街,住著牛棚,每日辛苦勞動,他們把那樣瑣碎的日子也過成了詩。我是極其羨慕這樣的感情的,世道無常,人心難測,在世俗的眼光下人難免把感情變得恍惚,多少愛情都敗給了苦難,多少情感都敵不過時光。多少人因為離婚將事情鬧的不可開交,不僅得不到關懷孩子的權利,更讓自己的心變的落魄。這樣的感情是痛苦的,不僅在自己的心里留下傷疤,更是對子女的不負責任。會讓周圍的人都一一連帶著受傷。
楊絳先生與丈夫的愛情實在是典范一般的存在,書中那句“從此以后,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感動了多少人,而他們一家的親情更尤為溫馨。一九三七年五月,他們的女兒錢瑗出生了,如錢鐘書所說的一般:“我不要兒子,我只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錢瑗從小就酷愛讀書,記性也好,還不識字時,就能將一本書讀的像模像樣,親戚們總好奇為何,原來小小的錢瑗不僅將故事背下,更在每晚大人講故事時將翻書的頻率也記住了。很快,錢瑗就被家里最德高望重的外公認定為讀書的好苗子。而她的性格像母親時可以安安靜靜的坐在正工作的父母旁邊安靜的讀書畫畫,也會善良的像母親一樣哪怕只看了《三毛流浪記》的前兩章就淚流不止,喊著:“太可憐了!”。像父親時便對文學極為專注,或是和父親一起瘋玩,兩人如同齡好友一般嬉戲打鬧。錢瑗和父親的關系總是極好的,即使父親外出工作數月不能回家,只要父親在她耳邊悄悄說上句什么,兩人就又如以前一樣親密。甚至在父親不想去開那些所謂的學術會議“心虛害怕”時,用曾經學得的幾句安慰小孩子的順口溜來安慰父親:“提勒提勒耳朵,胡嚕胡嚕毛,我們的爸爸嚇不著?!?/p>
錢瑗長大后不僅成為北京師范大學英語系教授,更是父母的小棉襖。知道母親老了,遇事容易慌亂,便努力的安排好每一件事,不論是坐車路線還是外出所帶,事無巨細,一一整理。知道父母不精通廚藝,念了不少菜譜,也買了烤箱,時常做些烤肉之類的給二老補充營養。那些溫暖的時光里,是他們最幸福的存在。
然而,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碎。就如楊絳先生所說;我們看到的命運是毫無道理的,專開玩笑,慣愛捉弄人,慣愛搗亂。”一九九六年初,錢瑗住院時,就已是癌癥晚期,并于一九九七年五月去世,兩人的女兒就這樣永遠的離開了他們。當得知錢瑗病逝時,楊絳先生因為丈夫臥病醫院并沒有告訴他,而是獨自承受著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不知那時,楊絳先生耳邊若是回響著女兒歡唱童謠的聲音,還有著女兒對自己的細心叮囑,該有多么心痛。禍不單行,翌年十二月,錢鐘書病逝,楊絳先生已八十八歲高齡,卻在骨灰爐前久久守著不愿離開。曾經溫馨可愛的家庭突然只剩楊絳先生一人,這打擊無疑是致命的。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今年高考完時父母告訴我爺爺去世的消息時,我整個人呆在了原地,前一秒的笑臉還掛在臉上沒有變化,而心里卻是萬蟲啃噬一般的難過。我從小隨爺爺奶奶長大,幼時是爺爺手把手教我寫字認字,教我背誦古詩,教我做人的道理。我總覺得那樣明媚的日子就在昨天啊,就在昨天我還坐在爺爺的腿上識字背詩啊。剎那間,我感覺心里空的難受,盡管爺爺生前重病,醫院早已經下了病危通知,但要接受事實還是難的可怕。而楊絳先生雖然失去了至親,但卻仍然能健康平靜的生活,這該是多么強大的內心。離別拉的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
楊絳先生在書結束處寫到: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今年,楊絳先生與世長辭,文壇又失去了一顆明亮的星子,失去了一束溫暖的陽光。但對于他們仨,卻是好事情,想必楊絳先生一家已經團聚,在另一個時空里慶幸著彼此幸運的的相遇,感動著彼此溫暖的陪伴,不斷的走向更遠的幸福?!耙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楊絳先生曾這樣形容自己的家庭,而她現在也可以從思念中擺脫,繼續過著“幸?!钡纳睢?/p>
是《我們仨》讓我明白,不論生活多么艱難困苦,都抵不過親情和信仰的力量。我也真誠的希望,自己也能在生活中珍惜,一直帶著愛的力量前行,在美好的未來里也追憶著似水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