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這么一個年輕人,非常不愛讀書,一直和小伙伴兒們到處游蕩。結婚后依然不知進取。后來出門游學,有了一些見識。25歲才開始讀書,剛開始的時候很自大,認為讀書很容易,結果去考試屢次不中。最后才發(fā)奮讀書,將以前所作的文章全部撕毀。這么一讀書不打緊,竟然位列“唐宋八大家”!更為神奇的是,“唐宋八大家”里面還有他的兩個兒子!——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知道他是誰嗎?
沒錯,他就是北宋文學家蘇洵,也是蘇軾、蘇轍的父親。
這個蘇洵,實在是個好玩的人。他的讀書經(jīng)歷尤其有意思。蘇序,是蘇洵和蘇渙的父親,也就是蘇軾的爺爺。蘇渙早年中了進士,所以蘇序覺得家里已經(jīng)有了指望,不太管蘇洵,任由他和一群伙伴兒們在外面游蕩。
在蘇洵18歲的時候,家里給他安排了一門親事。妻子是當?shù)馗患掖髴舻呐畠撼淌?,蘇家雖是大戶,但是當時經(jīng)濟條件已經(jīng)十分清寒。可以說程夫人是下嫁了。丈夫這么不著調(diào),妻子當然不快,但是還是獨自一人承擔起了家事。
一直到25歲的時候,蘇洵才開始收斂,讀書。這時候他已經(jīng)有一子一女了。但是此時他認為自己很聰明,讀書就是小事一樁,因此也不很認真。
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總是在遭受社會毒打之后才能醒悟。蘇洵第一次去考鄉(xiāng)試,落榜了。此時,蘇洵才幡然醒悟,自我檢討。他拿出舊作細讀,不禁喟然道:“吾今之學,乃猶未之學也!”痛定思痛,他把所有舊作全部撕毀,重新開始苦讀。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蘇洵已年近五十,他帶著蘇軾、蘇轍兩個兒子一起進京以謀求仕途發(fā)展。拜謁歐陽修時寫了《上歐陽內(nèi)翰書》,在這封信里,蘇洵詳細寫了自己重新苦讀時的情況:
洵少年不學,生二十五歲,始知讀書,從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厲行,以古人自期,而視與己同列者,皆不勝己,則遂以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讀之,始覺其出言用意,與己大異。時復內(nèi)顧,自思其才,則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盡燒曩時所為文數(shù)百篇,取《論語》、《孟子》、韓子及其他圣人、賢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終日以讀之者,七八年矣。
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觀于其外而駭然以驚。及其久也,讀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當然者。然猶未敢自出其言也。時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試出而書之。已而再三讀之,渾渾乎覺其來之易矣……
這次蘇洵終于動真格了,終日坐在書齋里讀書,從27歲到33歲,苦讀了七八年。蘇洵28歲時生了蘇軾,31歲時生了蘇轍,兩兄弟從小就看著父親苦讀,肯定耳濡目染,深受蘇洵的影響。
此后蘇洵也有外出游學,結交志同道合的好友,也參加過進士考試,沒有中。在家時就教授蘇軾、蘇轍詩文。期間也有貴人張方平向歐陽修等人舉薦蘇洵,但未果。
到了嘉祐初年(1056年),蘇洵帶著二子進京應試,拜見了歐陽修。歐陽修看了蘇洵的《衡論》《權書》《幾策》等文,給予了很高的贊賞,甚至認為可與劉向、賈誼相媲美。蘇洵文名遂大盛。但由于蘇洵為人耿直,給富弼等人的書信惹人不快,所以一直也沒有得到合適的職位。
后嘉祐五年(1060年),蘇洵經(jīng)韓琦推薦,被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后為霸州文安縣主簿,后參與了禮書《太常因革禮》的修撰。
治平三年(1066年),三月《太常因革禮》修撰完成,四月底蘇洵病重逝世,享年58歲。
蘇洵這一生,前半生是個游俠,放蕩不羈,不喜讀書;后半生苦讀詩書,求官而不得。雖然仕途不順,但是詩文光照千古,尤擅政論文。文章古樸凝練、議論明暢,有多部詩作、文集存世。他的《六國論》現(xiàn)如今就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當初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還對蘇洵的生平不了解,現(xiàn)在再看這篇文章真是感悟又深刻了許多。
蘇軾這位千古文豪,中華民族的驕傲,肯定也是遺傳了父親的文才,從小受蘇洵和程夫人的教導成長起來的。他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三蘇”,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也是為數(shù)不多的“父子文豪”。他們的詩作至今還被我們熟讀、背誦,他們的精神至今還被我們傳承,這就是古人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感之,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