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璃
知道這部紀錄片,也是在一次偶然翻閱雜志中,看到該片的制作人的一篇采訪,文中詳細地講了他們拍攝過程中的過程,本以為《我在故宮修文物》這個紀錄片關注度不會高,正好相反,許多觀眾都被片中的修復師們圈粉。
采訪篇幅不長,但樸實的字句里透露著一種莫名的寧靜,也被里面提到的工匠師與他們修復的作品深深折服。
我終于找了時間一口氣將三集全看完。只能說三集確實不過癮。
該紀錄片每一集分別介紹幾種類型文物的修復,包括鐘表、佛像、字畫、漆木等等。看完每一集,都只能用震撼、感動與正能量來形容。
對于故宮,從來只有旅游與觀賞,并沒有想到在這個宮殿里有著這么一群工匠,在默默地做著一件事情——修文物。他們一干就是幾十年,基本到退休,有些老師傅都是退休后返聘,他們的使命除了修復文物,還要培養出接班人,讓修復這門手藝代代相傳。
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每一件文物都承載著一代代創作人、修復師的思想與工藝,就像修復師最常說的一句話:每一件文物仿佛是兩個時代的人在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與交流。
每一個修復師在修復文物時,也許是承接上一手修復師,而上一手修復師的修復情況一覽無遺,也能大概咂摸出那位修復師當時的心情與想法,修復的效果實際上就是一個心境與想法的呈現。我覺得這時修復文物中很有意思的收獲。這無疑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在第二集里,屈峰作為佛像雕刻的負責人,在雕刻佛像時也說出了一段耐人尋味的話:每個人對佛的理解不一樣,這也跟人的性情有關。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么奸笑,要么淫笑,還有刻得愁眉苦臉的,很難刻……古代故宮這些東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過程中,總是要把自己想辦法融到里面去……很多人以為文物修復工作者是因為把這個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價值,其實不見得是這么簡單的一方面。他跟它交流,他對它的體悟,他上面已經把自己也融到里頭了。
雕佛有些類似相由心生,雕刻者什么心態,就會呈現出何種形態的佛。屈師父的這番話,讓我去博物館里看到佛像時都會停下腳步,去仔細端詳佛像,去看看佛像的形態,去體會當時雕刻者當時的心境與思想。
這個時代所缺的匠人精神
有段時間,“匠人精神”似乎成了很熱門的討論點。在這個喧囂浮躁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耗費時間和精力精細地做一件事情的人,真的少之又少。作為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中國,匠人的存在也是少之又少,而故宮里的這幫文物修復師便是這個時代里少有的存在。
在鐘表組里,王津老師與徒弟們一起修復國寶鐘表,當時看到那座有些瘡痍的文物,我心想,有可能修復嗎?王津師父用了好幾個月,將這座鐘表復原,他讓樹木掩映的大門打開,河水流淌,船只航行,每只小鳥煽動翅膀,天鵝撫掌撥清波。他修復了它的精髓,重新賦予了這座鐘表生命,讓這件國寶重新進入我們的視野里。
無論是修復何種類型的文物,你都得有一種“坐得住”的毅力。每一件文物的修復,都必須要有無限的耐心,同時還要有無限的較真精神。有時會為了找到相同的漆耗費半年,會為了一條馬尾巴的形態走遍各個博物館。而且修復的文物永遠都修不完,它需要一代代人去修復,如果將時間維度拉長,你修好的這件文物,也許在幾百年或幾千年后,又需要被修復。這是一個無休止的過程。這就是匠人精神的其中一方面——耐得住寂寞,學會自己調試心情。
一道宮墻,兩個世界。我對于故宮的記憶永遠都只停留在旅游景點或者攝影場地,從來沒有想到在故宮里有著這樣一群人,為傳播文明默默地工作著。
他們工作很純粹,世界很簡單,工作對象是一件件富有生命的文物,他們依舊沿用師徒制,許多剛畢業的年輕人因各種機緣找到自己的師父,傳承師父的手藝,這就是傳承的溫度
感染我的,除了他們的工匠手藝,工匠的工作態度,還有他們的生活態度。從他們的臉上你看不到浮躁,聽不到抱怨,也沒有因為嚴肅認真變得沉悶,相反卻能在脫離工作外找尋生活的樂趣。這種熱情的生活態度也是匠人精神的另一方面。他們這種飽滿的情深也重新賦予了修復后的古文物生機勃勃的生命力。
所以有時間看韓劇看綜藝,不如花點時間看看這部紀錄片吧,我想每個人都能從中悟到些什么。
我是小璃,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文章不錯,打個賞、點個贊、加個關注、或留個言吧?歡迎交流^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