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完《蛇島》讀后感的第二天,我就看完了蔣老師的另一本書《四十才是青春》。看完后感觸很多,但并不急于動筆。我想沉淀幾天之后,看看腦海中對這本書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四十才是青春》:一位成功商人的自傳,一本長者的訓世書
全書以時間為主線,串起“我的創業”111個和“我和兒子”43個獨立的小故事。此刻回想起讀書的那個當下,感覺就像是坐在蔣老師的會客廳里,一邊品著蔣老師遞上的熱茶,一邊聽他娓娓敘說他的創業經過和心路歷程,聽他總結各種經驗教訓和心得感悟,以及自豪地講述他與兒子之間互相比賽互促成長的點點滴滴。
那154個小故事,既是蔣老師真誠奉獻的創業故事,也是他傾心傳授的人生智慧。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如何借力,如何借錢,如何應對客戶質量投訴,如何與行政管理機關打交道,如何維護家庭,如何教育孩子,等等等等,你都可以在這本書里找到蔣老師的獨到見解或經驗。
蔣老師也毫不諱言自己創業路上掉過的坑和犯下的錯,比起他傳授的成功經驗,這些失敗對于讀者更具借鑒意義。向成功人士取經,他說的成功經驗不一定對你管用,畢竟,不是每一種成功都可以簡單復制,天時地利人和,各種因素都左右著結果。但他說的失敗經驗往往百試百靈,所以只要你仔細領會并牢記在心,實踐的時候加以注意,就能很好地避免或改善可能的后果。
大道至簡。一個個獨立的小故事,可利用碎片時間閱讀。直白的道理或教訓,無需太多燒腦的思索。看了之后,你只需要判斷,這個對你有沒有用,你要不要仿照或避免。
蔣老師的語言風格一如既往地平實樸素,與《蛇島》波瀾不驚的基調不同,這本書里能頻頻見到他殷殷懇切的勸世良言以及慷慨昂揚的激勵之語。
成功之本源:創業者需要強大的內驅力,才能對抗一路風雨
創業畢竟是一條崎嶇的風雨飄搖之路,選擇創業,無異于在懸崖上攀爬,一著不慎便粉身碎骨。因此,很多自我感覺舒適的人往往向往創業但止步于行動。可是《四十才是青春》的后封上,只寫著一句話,“人,只有在饑餓的時候,才會去尋找食物吧。而我不是。”
在阿舅手下跑供銷,一年領著十幾萬的薪水,與一個村辦廠員工1萬元年薪相比好像不錯,但與所處的環境中其他人比起來,手握這點收入的蔣老師還是有點自卑的。妻子是外資公司副總,收入遠高于他,而創業的大貴人阿舅是大公司老板,身家頗豐。就連兒子晴谷,很長時間里覺得爸爸沒有媽媽能干,給媽媽打分九十,卻給爸爸只打七十。
蔣老師最初創業的想法只是為了自己有小車開,看起來挺簡單,卻透露出他想和妻子比肩而立的愿望,因為妻子是開小車的。一個男人的自尊在內心深處吶喊,他不要被人看不起,他要做頂天立地的人。所以,他選擇創業不是為了求得三餐溫飽,他是為了男人的尊嚴,他想站到更高處。他說,“生命歷程中,爬上懸崖的人,看到的天空是更廣闊、更遼遠的”。他之所以選擇讓自己置身于命運的懸崖,只因想翱翔在那更廣闊更遼遠的天空。
創業者需要強大的內驅力,才能對抗創業路上的風風雨雨,才能在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在別人的冷嘲熱諷中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這更廣闊更遼遠的天空,讓他不理會妻子的不支持,不理會阿舅的挽留,無視他人的輕蔑,更不懼怕一次次失敗,義無反顧地走在創業的征途中。
人生加油站:書中那些自我激勵的句子,也能激勵著正在閱讀這本書的你
蔣老師的創業與寫作屬于互相成全。妻子對創業本抱著不支持的態度,怕妻子奚落也怕妻子擔心,蔣老師把創業路上遭遇挫折后的所有苦悶都訴諸筆下,然后不停激勵自己勇敢前行。《四十才是青春》里,隨意翻開都能看到這樣的句子:
我知道,成功是憑自己的信念一點點接近的。所以無論何時何地,無論面對怎樣的艱難曲折,我都要堅定不移地走過去,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開廠大概就是這樣子的,產品質量是頭等大事,千萬馬虎不得。而當苦難降臨在我身上時,我會對自己說:“我就是拿破侖,即使天塌下來,我也要挺起我的胸膛!”
這樣的句子太多太多。看到它們,我們的心里也會充滿動力和勇氣。
避雷針:蔣老師掉過的那些坑
可以說,在晴谷全面接管蔣老師的工廠之前,蔣老師一直在不停掉坑,不停修正。
不懂模具被人騙開模費;輕信他人結果在日本客戶實地驗證模具生產時連機器都打不開;以及沒有健全的采購審核體系,沒有貨比三家,長期采購高價原材料;受工人哄騙支付全部剩余工資后,工人卻一去無回并順走了生產物資;尤其痛心的是出了一些安全事故,賠償、罰款,代價不小等等不勝枚舉。
讀者有心總結并加以注意的話,無論是創業還是工作,都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勇敢去做去堅持,你會到達一個不可預想的廣闊世界
2002年9月,40歲的蔣老師為了開上自己的小車毅然創業,想著六十歲時有兩千萬就很好了。
2007年6月12日,他購買了一輛面包車。如今,57歲的他資產上億。當初兒子給他打七十分,可現在兒子給他打九十分。
這世界的廣闊、遼遠早超出了他的預期。
所以,在追夢之初不需要想得太多,勇敢去做去堅持,你會到達一個不可預想的廣闊世界。
不可不知:蔣老師的經商和立世之道
不盲目擴張,不做自己不熟悉的事,適當“吹牛”,善于借力,只希望做產品賺錢,不搶活賺快錢,以誠待人不撕破臉皮,不和心術不正的人打交道等等,都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做生意就是做人,這一句話可以概括蔣老師的經商之道。在蔣老師的創業之初,資金、設備、技術、人員、管理等各方面都是比較薄弱的,能夠接到訂單并迅速發展,一方面在于蔣老師的格局,不計較短期小利,為自己贏得客戶和有利于自身發展的行業資源;另一方面來說,更多在于蔣老師的踏實誠信、積極進取、吃苦耐勞、有錯即改讓借款人及客戶都對他滿意。
他的敢想敢做、堅持不懈、勤奮自律、潔身自好,是成功的不二法門。為了鍛煉自己的意志,蔣老師不在床上看電視,堅持寫作,堅持早起。他說,“你要做大做強做好自己,須得這樣嚴格要求自己”。身家早己今非昔比,蔣老師一家卻還保持著儉樸的作風。中國經濟的大發展,誕生了多少富豪啊,可有多少人耽于享樂或者沾染惡習以致前途盡毀。
成功,還需順勢而為
小財靠勤奮,大財靠趨勢。蔣老師是中國近現代創業者的縮影,也是蘇州經濟飛速發展的捧薪人。看看蘇州1952-2018年GDP發展曲線,不難看出,蘇州經濟在2002年開始騰飛,蔣老師抓住了歷史上的好機遇。
從這本書里,我們可以看到,蔣老師創業過程中有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一是夢想啟航的2002年9月,蔣老師創辦正翔壓延廠,購買三臺沖壓機、租用100多平方米小廠房生產五金沖壓件,同時拿地11畝籌建自己的廠房,2003年7月第一個1300平方米的車間竣工并順利搬遷;再是發揚壯大的2006年,蔣老師上半年拿地25畝,合資創辦好邏輯公司,同年10月打樁動工建設2.8萬平方米的工業園,2008年12月全部竣工,打通門前公路。
正是靠著正翔業務的開拓和工業廠房的出租,蔣老師完成了人生的財富積累,給兒子晴谷打下一片江山。而這些動作都與政府的發展規劃分不開,沒有相應的政策支持,要做到這一步并不容易。
所以,我們要想成功,還得要像蔣老師一樣慧眼獨具,能夠識別商機和危機,抓住機遇,大膽追夢,內修人品外拓生意,九死不悔百折不回,方能贏得最終的勝利。
四十才是青春,只因為夢想拼搏的日子才叫真正活過,為夢想奮斗的人才真正快樂。
書中精華,難以一一列舉。想要更多進益,諸君不如就此翻書、好好領悟。相信無論是創業還是工作,無論是做事還是做人,我們都能收獲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