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天時提起,離念大學已然快十年了。
朋友問我還記得北航的八字校訓嗎?思索良久,想起來后半截:“知行合一”。
記得這四個字,是因為學校有兩棟樓:“知行樓”和“合一樓”。學校給樓房起名向來節省,一號樓、二號樓、三號樓,按數字順序排開,能把成語拆開實屬難得。
念書時,每天下課都要穿過“知行樓”去“合一樓”吃飯,一日兩次,仿佛晨安暮省,實在很難忘記。
以前對“知行合一”的理解,不過就是校訓的一部分。現在想想,好像還是不太懂,好像又懂得了什么。
人要活得快樂,歸根結底就這四個字:知行合一。怎么想就怎么做,不擰巴,自然能快樂。
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問:“內心迷惘的你們,現在過著怎樣的生活?”,問題下寫著:二十三了,每天上上班,混吃等死,每個月兩三千的工資,沒有朋友,沒有目標,沒有女朋友,不知道未來該干嘛。
我們這一代人,一直在趕時間:讀書的時候追求好學校,念完書拼命想找個好工作,結婚要找個好對象,買房子要找個好地段。我們以為一旦找到穩定的工作,成家買房之后,人生就結束了,完整了,就可以休息了。剩下的大把時間里,便陷入了不知道要追求什么的迷茫中。
我們似乎特別容易迷茫,不知道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該做什么。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看得太多;從小被洗腦的價值觀又太單一,就這么矛盾地活著。
人這一輩子,其實是不斷認識自己,不斷認識世界的過程。所謂知,不過就是知道自己是誰,自己要去哪里。
失去自我的人生,怎么走都是死路一條
知的第一步,是知道自己。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的最高一層是自我實現需要,自己都丟失了,談什么自我實現。
前兩天補完了一部稍微被低估了的電影《28歲未成年》,本以為又是一部乏善可陳的女性自強勵志片,看完卻發現是更加堅定卻內斂的題材:與自我和解。
故事簡單:二十八歲的涼夏被相戀十年的男友拋棄,偶然得到一盒魔法巧克力,能喚醒十七歲的靈魂。年輕的涼夏有著完全相反的性格:大膽自信,無所畏懼。
大涼夏為了愛情放棄夢想,逼婚未遂被男友拋棄;小涼夏勇敢追求,卻依然與愛情擦肩而過。十七歲的涼夏沒有解決的問題,二十八歲的涼夏依然沒有解決。
電影末尾,涼夏生命垂危,在與現實平行的世界里,大霧彌漫,17歲的涼夏和28歲的涼夏第一次面對面:小涼夏哭得撕心裂肺:你的世界里沒人在乎我,涼夏問她:那你在乎你自己嗎?
在小涼夏即將消失的時候,28歲的涼夏砸破阻礙在兩人之間的隔閡,緊緊擁抱年輕時的自己,告訴她:我們再也不會分開了。
回首來路,最悲慘的事情莫過于,自己變成了曾經討厭的模樣。我們一邊描繪著理想的自己,一邊努力維持著別人要求我們成為的樣子,左顧右盼,惶惶恐恐地朝社會的期望值靠近。
可是啊,想要在別人指定的地方尋找到生命的意義不過是徒勞。我們的人生不是演給別人看的戲劇、不是講給別人聽的故事,大部分事情都是冷暖自知。
你想成為一個獨立自由的人,就要停止對別人的依賴;你想成為被所有人喜歡的人,就脫離不開社會的綁架;你想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就不要害怕孤獨;你想要知道世界的真相,就要接受世界的黑暗;你要尋求安穩,就得忍受制度的桎梏。
一個“不惑”的人和一個活得擰巴的人之間,差的不僅是時間,還有經歷、見識和智慧。
這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與自我的和解。
月亮還是便士?茍且還是遠方?
知的第二步,是知道我想做什么,我想去哪里。
生活的每個階段都充滿選擇,小到晚上吃什么,明天穿什么衣服,看電影還是玩游戲,大到尊嚴還是肉糜,“何以家為”的家國與個人,夢想還是現實…
大部分生活中的困擾都是來自于對選擇的恐懼。是不是應該辭職創業?是不是應該放棄穩定的生活追求夢想?是不是應該放棄事業回歸家庭?我們有太多的參考標準:網絡上的數據分析、前輩的勸告、社會的輿論壓得我們無以自處。
我們渴望獲得,我們害怕失去,就這么向往著,權衡著,痛苦著。
人生來不同:有人喜歡刺激變化的探險,就有人喜歡穩定平和地在家躺著;有人需要在每個階段都給自己定下目標,就有人喜歡活得漫無目的;有人看起來就很聰明,有人卻莽莽撞撞經常犯傻。
我們常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帶著盲目的沾沾自喜,可一旦存有比較之心啊,做什么選擇都會后悔。
所謂最好的,不一定是你想要的。
記得高考報志愿時,全家人都糾結得茶飯不思,爸爸還專門做了統計表格,分析各個學校各個專業的優劣。似乎一旦選錯了,這輩子就完了。
現在回頭來想,當時的選擇固然不錯,要是選了別的大約也不賴,是另外一個平行空間的可能性,也會有不一樣的精彩。
選擇,原本沒有對錯、高下之分。而選擇了想要的,必然會有失去的,關鍵還是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之前高曉松的一句歌詞引起了激烈的討論:“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贊成的人把它標榜為至理名言,覺得生活再齷蹉,總有夢想在前方;反對的人覺得追求夢想是不知疾苦的愚蠢,自帶階級的優越感。
關于夢想和現實,有一本書很值得一看:《月亮和六便士》。
多人批判毛姆是二流作家,諷刺他為“暢銷書作家”,可能是因為他在對即使嚴肅諸如人性、欲望等題材的探索中,也從不激動、淚流滿面,依然頗為冷靜、旁觀但又不失俏皮。
故事情節很簡單,主角是收入不菲的證券經紀人,突然有一天發現了自己對繪畫的熱愛,辭去工作,與家庭決裂并從事繪畫。在他生前,因為畫作并不受人欣賞而窮困潦倒,死后卻成為了偉大的畫家。
是抬頭望月亮,還是彎腰撿起六便士,這是伴隨一生的命題。人生的任何階段,你都可能目光短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過著不知道為什么忙碌的生活,可能為了根本不值得的六便士零錢彎腰,可只要還能抬頭看看月亮,只要心里還有希望,你的生活也算是完整。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溫飽和夢想本就是水漲船高,相生相隨的。
知之后,是行。行比知更重要,沒有付諸于實踐的夢想都是耍流氓。
十年前,我們期望著成為讓自己驕傲的人,我們是有夢想的人呵,只是一直等待最好的時機:等工作穩定了就開始學畫畫;吃完這一頓就開始減肥;存夠了錢就去新西蘭旅游;下次過年一定回家陪父母;今年做完就辭職......十年后,發現自己仍在原地,夢想也依舊不過是夢想。
為了夢想而活,而不是活著做夢
最近上品酒課,順手查了一下全球最權威的WSET課程安排。如果在法國上課的話,成本如下:
每一級別課程之前都有非常繁重的自學時間,前三級的課程前需要60小時左右的準備時間。
WSET第四級的學習階段,都必須通過前一部分才能進行下一部分。而只有通過了第四級,才能開始準備申請進入“Master of vin”,被專業認可。在這一級別,實際上課的時間只有幾天而已,但持續時間為兩年,平時需要大量的自學。
在學習過程中,不單是學習紅酒,還要了解各種類型的酒;不單要學習理論,還要學習品酒,學習葡萄種植和釀酒技術,學習紅酒貿易。
金錢和時間成本都令人咋舌。
不管任何職業,哪有什么捷徑可言,所謂“三天課程,一小時考試,年薪25萬”的速成班都是騙人的。天上掉餡餅這種事,不是我們這些買彩票連5塊錢都不中的人遇得到的。
你看,我們羨慕那些放棄原本安穩工作,追求夢想的人;垂涎電影里品酒師豐厚的收入和優越的工作環境,卻從不知道,在美好的幻境之前,有這么多這么重的投入與付出。
我們抱怨著生活的無趣,卻又無趣地活著。心里有想要得到的東西,哪有不辛苦的可能。
你的夢想是什么?你愿意為自己的夢想投資多少?你為自己做過什么?
人生真正的無趣在于,竟沒有什么事情讓你愿意傾其所有。
沒有未來,現在就是未來
康永哥說:“生活比較像迷路,如果遇上了好地方可以休憩玩耍,那都是機運,是一次又一次的迷路,多半是茫然或者煩惱,但也有未知的樂趣。”
這才是快樂的真諦吧,不抱怨,不糾結,不回望來路,也不停下腳步,接納自己,也與世界相處甚歡。
十年后,我會在什么地方呢?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現在不邁開腳步,就永遠到不了遠方。
所以,想去的地方就去吧,想見得人就去見,人生苦短,想做的事情要趁早。
(插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