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黑暗中的向日葵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將4月23日設置為世界讀書日——其主旨是讓“讀書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一天也成為倡導和推動全民閱讀的重要時刻。
01
為什么要讀書?
近期,網上關于“mobike創始人胡瑋煒套現15個億”的自媒體文章,在網上鋪天蓋地而來,“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深深的焦慮感仿佛都要透過手機屏幕,刺傷每個脆弱的人的靈魂。
如今,“中年焦慮”無處不在,聯合國對于青年的定義在15-24歲,也就是說1994年出生的人,在今年2018年,都要開始步入中年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日常生活里充斥著工作與網絡,閱讀對于人們來說,也變得可有可無。因為已經過了上學讀書的年紀,讀書,仿佛是一件沒有什么意義的事情,再加上現代人城市節奏的加快,和智能手機的研發,時時刻刻存在的WiFi,讓我們輕易地放棄了閱讀,因為,音樂和電視往往比閱讀更有趣,也更有吸引力。
但是,我們會輕而易舉地發現,我們的談吐缺乏一種底蘊,我們的想法流于膚淺。我們懂得生活中大家都懂的常識,卻無法在別人深層次的交談中講出只言片語。
而且,“中年危機”讓我們更加焦慮,“中年危機”并不是僅僅是指自己經濟上的收入,它指的是:中年危機,不是不能買一輛紅色跑車,而是發現自己不能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還有,不能和喜歡的人結婚。
最近,有一個TED的短篇演講,震撼了許多人,點播率在上千萬,里面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20多歲的時候談戀愛就像在玩搶椅子,每個人都東北西跑地玩樂,但是在30歲左右時,音樂停止了,每個人都開始坐下,我不想只有我站著,所以有時候我想:我嫁給我丈夫,是因為他是我30多歲時離我最近的椅子。……千萬不要這樣做。”
30歲的時候,愛情是這樣,學習,工作,又何嘗不是這樣?
不記得曾經在哪里看到過這樣的文字,人的一生有3次機會可以階級跨越:
1.高考。雖然現在提倡素質教育,但是學生們的學習壓力還是很大,尤其是按地域劃分分數線,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無法否認,高考,仍是中國現階段最公平的考試之一。俞敏洪,劉強東等等,都是通過高考,走出農村,最終憑借自身的努力,實現了階級跨越。
2.婚姻。這是一個很現實的話題,我們不用回避。畢竟,嫁娶一個普通的工薪階層,和嫁娶富二代,天壤之別,具體看個人的努力和緣分。
3.如果前兩種都錯失了的話,那么只有靠自己。畢業后的工作平臺,多年的個人能力和人脈積累,以及穩定性。說到穩定,很多就會直接聯想到公務員,在編老師,醫生等等,但是我在這里講到的“穩定”,并不是指這些,在我看來,什么是“穩定”?穩定,就是指終身具備學習力,隨時隨地學習新事物,保持自己一直成長,不被社會淘汰,才是最大的穩定。
02
怎么快速成長?
讀書,是擺脫平庸生活的最快途徑,也是自我成長的最有效的方式。
三毛曾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云,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曾經有朋友這樣告訴我,“讀書,讓我在失意迷茫中找回了自信,學會了斷舍離,明白了自己的立場,確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制定了一份可踐行的改變自己的計劃列表。”
也許,不是每個人都有我這個朋友的理解力和執行力,但是,讀書,也許你認為在短時間內,讀書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讀書的影響力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
讀書,會改變我們思考世界的方式,開闊我們的眼界和格局,從而影響我們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進而改變我們自己,讓我們變得更好。
03
那么,怎么養成讀書的習慣?
1.培養興趣。
我特別喜歡《獨立日》里的一段話:
我們在工作中做過許多取悅別人的事情,如何在生活中取悅自己,顯得非常重要。讀書不能包治百病,它歸根結底是一個人的事情,每個人都能從閱讀中獲得滋養,但是它必須來自于興趣,始于自愿。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何事物,只要有興趣,執行力就會變得很強。
很多人一說到讀書,就聯想到經典名著,仿佛只有讀名著,才能讓自己進步。但是,往往經典之作,會對讀者有更高的要求。處在閱讀的初級階段,人們往往會對淺一點的小說,雜志,雞湯,工具書等等感興趣,這些其實都可以,培養閱讀興趣可以先從自己最喜歡的書籍開始。
在這里,可以給大家推薦一下,最開始讀長篇的話,可以多讀讀金庸。
2.每天堅持閱讀半小時。
現在因為生活節奏的加快,每個人都在忙忙碌碌,很多人提倡“碎片化閱讀”,其實不然,碎片化閱讀,往往只適合一些淺表性閱讀和娛樂性閱讀,如果想真正看一本經典名著或學習類的文件資料,還是需要固定的、連片性的時間。
先每天堅持閱讀半個小時,習慣后,可以慢慢地增加閱讀的時間,合理分配時間,也顯得尤其重要,關掉手機WIFI,設置番茄鐘,開始閱讀吧。
3.互動和反饋。
一個閱讀達人曾經說過:“閱讀本身沒有價值,你的思想與書本產生出火花后,得到的新的思想,才是閱讀的價值所在。”
閱讀,如果能找到一起讀書的伙伴會更好,相互監督,相互學習,有時間的話,也可以參加一些線下的分享會,分享你們讀書的一些感悟,也可以鍛煉自己的口才和思維的邏輯性。
也可以把你的感想寫下來,不需要華麗的語言,只需要真實地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我的自身體會就是,如果我寫了哪本書的話,寫好后,我的印象會更加深刻,并且也理解得更加透徹。
04
讀書,還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毛姆說,養成讀書習慣,也就是給自己營造一個幾乎可以逃避生活中一切愁苦的庇護所。有了庇護所,苦悶受傷時,才有治愈的地方,才有面對這慌亂世界時的強力后盾。
在網上,曾經看過一段很扎心的話,“一個人在魔都的時候,沒有朋友,沒有親人,孤獨、無助、恐懼,全靠看書來學會與自己相處,從書中慢慢地學會了堅強。”
縱然生活里到處都有洪水猛獸,但是,愿讀書,能夠成為你的“諾亞方舟”。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但閱讀不是某一天的盛宴,而是長期的自愿和興趣,更是一份享受和堅持。
改變自己,從現在開始;逆襲的人生,從讀書開始。
文 | 黑暗中的向日葵
圖 |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