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你準備的書目是《解憂小鋪》。
《解憂小鋪》是全球心身醫學領域專家馬丁·羅斯曼博士對腦科學、情商、心身醫學的全新研究成果的完美結合。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全新的解決方案,幫助我們打破焦慮循環,找回對生活的控制權。
現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不可避免的產生越來越多的憂慮情緒,從而造成心理負擔過大,從心理到生理都有壓力。
讀完這本書,你會養成自我調節的心理模式,對生活中的各種煩惱和瑣事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不再被憂慮困擾。
開始學習本書之前,請你先想像一下這個場景:
一望無際的非洲大草原上,一群斑馬正在拼命地奔跑。就在它們的身后,有一群瘋狂追趕的獅子。
我們都知道,斑馬是吃草的,位于食物鏈的底端,像這種被獵食動物追逐的緊張狀態會伴隨它們一生。但只要離開獅子的威脅,斑馬就像什么都沒發生一樣,開始喝水、吃草,該干什么干什么。
猜猜看,斑馬從緊張到放松,這個過程需要多長時間呢?
是五分鐘?還是一分鐘?
答案是20秒!
你是否也感到驚訝,為什么時間會這么短呢?
因為斑馬在生活中時時處處都隱藏著危險,不快速進食恢復補充體力的話,下一輪危險來臨時,斑馬就跑不了那么快,會被獅子追上,然后吃掉。所以,是生存的本能迫使斑馬20秒就能放松下來。
那么,這個場景和我們今天要拆解的書有什么關系呢?
有位知名的心理學家漢斯·薛利曾做過一項研究,他發現在長期壓力下,人類最初和斑馬一樣,身體會產生一種“戰斗或逃跑”的反應,可以很好應對壓力。但是,如果壓力長時間得不到緩解,身體就會衰竭。
人類是唯一一種會給自己制造壓力的生物。現代人很少像原始人一樣有生存危險,但出于恐懼的本能,我們依然會更關注負面信息。
面對信息時代大量的危險信號,人們的大腦總是很緊張,常常處于憂慮狀態。在頭腦中反復思考難題,這種思維方式就是憂慮,適當的憂慮可以推動我們找到答案,長時間憂慮卻可能引發焦慮。
那么,怎樣避免焦慮之苦?盡快擺脫焦慮呢?
今天拆解的書籍會給到我們答案。
我們學習了這本書之后,通過持續的練習,很快你就會發現你的壓力水平會下降,甚至你大腦中焦慮產生的路徑都發生了改變。你不再掙扎于焦慮中,而且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回到健康與安寧的生活常態。
今天的拆解內容選自全書最具有實用性的3個部分:
首先,你需要了解你在憂慮什么,也就是壓力的源頭是什么,為什么會憂慮,哪些是有必要憂慮的,哪些是夸大了的杞人憂天,哪些是應該勇敢面對的,哪些是應該忽略的。
其次,你會學習到有效幫你減少或消除那些不必要的、被夸大的消極憂慮的方法 。
最后,我們會將方法落實到行動,讓你真正做到用行動去解決不必要的焦慮,緩解自己的壓力,慢慢卸去心頭的憂愁。
01
看清楚壓力的源頭
在日常生活,你有沒有出現過以下現象:
你是否時不時憂心忡忡,沒有安全感?
你是否常常對不好的事極度敏感,而對幸福的敏感度卻不高?
你是否對自己和周圍的人逐漸失去耐心?
你是否因為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氣而傷害身邊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
你是否因一些事走不出陰霾,解不了困局?
你是否總是因為一些人、一些事而感到心煩?
你是否有自己的“雷區”,一提就炸毛?
你是否莫名其妙地想哭?
這里面是不是有某幾項讓你感覺“躺槍”了?你可曾想過,這正是平時不懂得讓情緒得到梳理和釋放的結果。每個人都應該學會自我心理治療和轉換,正確的消除憂慮情緒。
面對憂慮情緒,你首先要做的是分清兩種不同類型的憂慮:一種是你可以應對的,一種是你無計可施的。有時候,人可能會被自己的“煩惱”迷惑住了,分不清到底是哪種類型的憂慮。
猶太精典《塔木德》里所記的一句禱告語說“主啊,求你賜我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求你賜我耐心去接受不能改變的,求你賜我智慧去分辨哪些可以改變、哪些不能改變。”說的就是這回事,想要改變,先要有分辨的智慧。
事實上,我們遠比自己想象中更睿智,尤其是比那個焦慮、緊張或煩惱時的自己更加睿智。
為什么會這么說呢?因為,我們的焦慮大多是在擔心、恐懼的情況下產生的。恐懼常常引起一種被稱為“衰退”的心理現象。處于“衰退”狀態時,我們在思想和情感上都會變得更加幼稚,因而也更缺乏判斷力。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怎樣才能分清哪些是你無計可施的焦慮,那些是能改變的。有個工具叫做“憂慮清單”。你可以拿出一張紙或者在電腦上打開一個新的word文檔,快速寫下所有讓你憂慮的事情,根據對這件事的憂慮程度,來個每一件事打分。
我來舉個例子,我最近感到憂慮的事,主要有以下4項:
1.兒子的健康問題。孩子小毛病不斷,感冒一直不好,今早吃過早飯還吐了,這個是我最擔心的事情。給個9分吧。
2.奶奶做飯兒子不愛吃 。孩子長得瘦可能跟這個有關系,不過這個程度還好,我有時間也可以做,給6分吧。
3.兒子生活習慣不好,不遵守時間,自理能力差。這個給7分。
4.和老人在教育孩子理念上的分歧,經常發生爭執,給8分。
寫的時候不用考慮很多,每件事情的大小,值得不值得,統統不要想,只需要把每件讓你擔心的事情寫下來即可,順序不分先后。這個過程會有焦慮情緒產生,請堅持!
你列出的事項可能還有很多,比如:
自己照顧孩子和給自己充電時間沖突? 7分
工作不能發揮自己的潛力 5分
辭職后可能找不到理想工作6分
想讓孩子受最好的教育,但是錢不夠花 7分
自己的身體健康。6分
回家過年車票不好買 5分
生活中的種種擔心,恐懼都會讓我們憂慮。看清楚了之后,讓我們來進行分類。
本書作者馬丁建議我們把所有的憂慮分為三類,可能改變的,不確定的,不能改變的。
拿一張新的紙,左側一列寫上“可能改變的”,中間一列寫上“不確定的”,右側一列寫上“無法改變的”。然后就剛才的清單里面的內容進行分類。
寫出來之后你就會發現把憂慮分類的第一個意義:減少那些無法改變的憂慮對我們的影響。
作者在書里舉了個有趣的例子,有個寫憂慮清單的人,寫到一件讓他憂慮的具體事情的時候,本來給的憂慮程度是10分,但是把它分到無法改變的事情那一列的時候,把分數改成了4分。他說“既然都無法改變了,我擔心還有什么用呢?”
經過一番思考之后,就能很清楚的發現分類的第二個意義:分類能幫你理清究竟是哪一部分憂慮讓你變得焦慮。那些無法改變的事情只是憑添煩惱。
諸多焦慮的事情混雜在一起,讓你的憂慮擴大、增加,那不如干脆放棄這部分不能改變的,把有限的時間用在處理可改變的或者不確定的事情上面。
做好了分類之后,我們來看處理辦法:
《解憂小鋪》一書中指出:
“無法改變的憂慮”,我們要去學習如何忘記它或者將它轉變成為積極憂慮。
“可能改變的憂慮”,我們要學習如何通過有效行動來解決它。
“不確定的憂慮”,我們要去尋求內在智慧的幫助。
道理其實很簡單,但是真正做到卻很難。想要真正有所呈現,你還要堅持嘗試一段時間才行。你可以給自己定一個計劃,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以列舉、分類、篩選的方式寫自己的“憂慮清單”,并且觀測這段時間的心理變化。
02
如何消除憂慮
接下來,我們就進入第二部分的學習,用有效的方法幫助你減少或消除那些不必要的,被自己夸大了的消極憂慮 。
明知道沒辦法,卻控制不住自己,胡思亂想瞎擔心,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書上的答案出乎意料,因為三個字,“安全感”。
憂慮會帶來一種我們正在努力解決問題的感覺,即使我們并沒有采取直接的行動,多少也讓我們感到安全。其實很多讓我們擔憂的事,都不一定會發生。
但是在沒有發生的時候,我也是在想這件事,我未雨綢繆,我在對將來的形式施加控制。這會造成一種錯覺,我們自己有能力避免問題。這種錯覺不合理,但很強烈。
實際上是避免不了的,這種未雨綢繆更像是杞人憂天,或者心理暗示,會讓我們更加憂心。
理智上我們想要解決所有憂慮,想讓事情變得更好。所以,要從這種惡性循環走出來,就要真的要放下那些完全無能為力的事情。
放下也不是完全無所作為,很多人喜歡說佛系,但佛系這是一種比較消極的消費型的人生觀,并不能解決問題。
真正有效的事用理性決定控制自己,我不在想這件事情了 ,我清楚的意識到我的擔心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些儀式讓自己安心,不再借由焦慮產生的安全感飲鴆止渴。
儀式感有多重要呢?
電影《前任三》里面男女主角分手之后,彼此還有感情,但是誰都不愿先開口。
拖到事情無可挽回了,兩個人只好用放下的儀式跟過去的戀情告別:借由之前在一起時候的承諾和誓言,男主角跑到廣場上大喊女生的名字,女生拼命吃導致她會過敏的芒果。
雖然這個事實看起來很傻很慘烈,但是作為電影的高潮部分,畫面讓人印象深刻,不勝唏噓。我們觀眾和男女主一樣,都明白經過這個放下的儀式后,這段感情就徹底了結了。
如果一個事情困擾你很長時間了,儀式也許是讓你掙脫困境的契機。這個練習的優點是你不需要放下期待事情能迎刃而解的愿望,而是鼓勵你聚焦在翹首以待的結果上。具體該怎么做呢?
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書中給出的放下的儀式:
松開緊握的拳頭,把憂慮放走!想象著讓你憂慮的事情,凝結成一個小球,緊緊的抓在你的手心里,告訴自己,我現在要把它放走了。
你還可以把你的憂慮喂給饑餓的鳥!想象一下你把憂慮裝在五顏六色的熱氣球上飛走!把憂慮扔在河里,讓它順水飄走,把它放進大海中的漂流瓶。
你還可以把你的憂慮告訴樹洞,就是找個安全的地方說出來。
你甚至可以把你的憂慮寫在紙條上燒掉,讓它消失。
憂慮越大,越難放下,放下的儀式也越復雜——放下后,對你產生的價值才越大。
大腦儲存情緒記憶的分類是依據情緒而非內容。這意味著,當你面對生氣、焦慮等負面情緒時,你腦海里會不由自主的冒出一系列負面記憶,從而使你狀態更糟。
你可以試試上面的辦法,當你真正做到放下之后,不再有外界的干擾,注意力會從四面八方回歸。你會擁有更敏銳的感知,不光是對自己的身體,還包括對情緒的感知能力。
好的,我們學習了用放下的儀式來解決那些不可改變的事情引起的焦慮。但真正困擾我的是那些可以改變的、以及不確定的部分,尤其是我不知道能不能改變,才是我最擔心。因為不確定的憂慮才是焦慮最大的源頭。
面對這些,我們該怎么辦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第三部分:如何解決可改變的憂慮。
03
如何改變可改變的憂慮
想象一個可能讓你感到憂慮的場景:婆婆老是跟我在管教孩子方面起沖突,給孩子設置很多不必要的規矩,這不讓玩,那不讓碰,該管教的時候卻縱容,追著喂飯,孩子發脾氣就哄著,要什么買什么,跟老公說,他也很煩,不僅幫不上忙解決,反倒說你能不能別抱怨了。
面對這種情況,你憂心如焚,不知道怎么辦好。因為即沒法妥協,又不知道怎樣改善。難道只能繼續憂慮下去了嗎?《解憂小鋪》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作者提出了一個可操作性很強的“七步走”方案來幫助你行動起來,這7步分別是明確目標、找出實現目標的路徑、選擇最佳方案、確認你的選擇、擬訂計劃、意象預演和執行計劃。
這個方法可以幫你將重心轉移到對事態發展的期望上,告訴你如何過上充實自由的人生。下面我們來詳細解釋一下這個方法中比較難的二個步驟:
第一個是找到路徑,選擇最佳方案:你要先想清楚現在要改變的是什么?你真正想要達成什么樣的目的?然后盡可能多的找出路徑,才能選出最佳方案。
作者認為,任何事情都是有解決方案的,你現在覺得很難,覺得無計可施,是因為你的方案不夠多。
所以找路徑的過程中一定要頭腦風暴,這個詞不是新鮮詞,簡單來說就是收集盡可能多的想法,具體怎么做呢?
一位廣告界的翹楚奧斯本·亞歷克斯( Alex Osborn)在20世紀30年代創立了頭腦風暴的方法,奧斯本將它用來刺激團隊中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要遵循一些簡單的指導方法就會非常有效,簡單來說只需要做到下面這三點。
1.不要急于評價自己的想法是否有用。等到整個過程結束之后,再考慮它對不對,有沒有用。
2.在限定的時間里,產生盡可能多的想法,重點在數量而不是質量。你可以設置一個10分鐘的計時器,用一張大白紙或者在電腦上,把所有可能讓你實現目標的想法一個接一個的記錄下來,越多越好。
3.不要限制自己,大膽地記錄腦中的每一個想法,無論有多么瘋狂、愚蠢或不切實際,也不管是否合乎道德、是否負擔得起或是否令人為難。讓思想自由流動,不要試著去判斷或分析你的想法。之后,你需要一段時間來整理這些想法。
比如剛才舉例的婆媳關系的問題,就有人寫出了如下的多種路徑:
1.讓老公去溝通
2.離婚
3.就事論事,展開辯論
4.聽教育講座
5.求同存異,允許婆婆有不同觀點,具體問題具體解決
6.分開住
7.明確分工
8.跟婆婆講清楚我的孩子我來養
9.開家庭會,統一思想。
當你的路徑足夠多,你才可能選出最佳方案。當確定了選擇之后,就可以定出更加細致的計劃。接下來,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個需要理解的步驟,就是意向預演。
你可以在想象中實施你的計劃,這樣就能在最安全的情況下找到計劃中的漏洞。
預演結束后,你也會有積極正面的感覺。進而調整計劃,或分解計劃。通過不斷的預演這個畫面,通過實施你的計劃達到了目標,想象帶來的正面能量越來越大,擴散到身心的每個角落。
這需要一些想象力。有句話說得好:“想象力是一匹帶你到這片廣袤的大地上馳騁的駿馬,而不是將你帶離這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的魔毯。”想象力的作用遠比你想得強大。想像力是把雙刃劍,你的恐懼和擔憂很多來自想象力。
舉個例子:想象一下你在一個漆黑的森林里,周圍都是高聳的樹木,什么都看不清,空氣很冷,你汗毛都豎了起來,突然,你聽到右后方傳來一陣沉重的聲響,感覺有一個大型動物正在向你的方向靠近,這時候,你感覺怎么樣?體會到想象空間的力量了嗎?
既然想象力可以讓你恐懼,你也可以用想象力的辦法讓自己放松。所以一定要在意向預演環節讓想象力幫助你驗證你的計劃,之后就可以真正的實施了。
以上就是針對可改變的憂慮,快速行動起來的7步法最需要我們關注的兩條。
到此,我們本書的重點內容就介紹完了。我們來總結一下:
《解憂小鋪》告訴我們憂慮本身是一把雙刃劍,適當憂慮能幫我們防患未然,但過量則造成困擾。
首先你要看清楚壓力的源頭,明白到底是什么事情導致你的憂慮,并且學會將憂慮分成三類:你能改變的,你無能為力的,你不確定能否改變的。
然后,針對不同的憂慮類型,采取不同的解決方法:面對不能改變的憂慮,你要接受你對此已經無能為力的事實。
我們還學到了放下的儀式,幫助我們把憂慮放下或者轉化成為積極憂慮,將意圖、愿望和祈禱全部集中到你翹首企盼的結果上,繼續做你手頭上的事情。
最后,我們介紹了如何針對需要改變的焦慮展開行動,通過解憂行動7步走,明確目標-找到解決方案-意向預演等關鍵步驟,落實到可操作的行動上來。
總的來說《解憂小鋪》是一本正能量的書。當我們學會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從容地應對壓力,就能勇敢地面對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會對各種煩惱瑣事有積極的認識和解決辦法。
因為解憂的過程好比拆解一個線團,剛開始糾纏交錯,讓人毫無頭緒,但只要耐心觀察,慢慢就能找到線頭所在,即使有時卡住了,但轉換角度后又能繼續進行。只要你足夠耐心,通常都能理出頭緒。
書中的方法雖然簡單,但是養成自我調節這樣的心理模式,對人生是受益無窮的。
希望你通過實踐之后,能運用自己的自愈力,減少壓力和焦慮,減輕身體和心理的痛苦,改變生活習慣,從而獲得更加健康的生活狀態。甚至將憂慮化為讓自己更為強大,更睿智,更美好的力量。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親愛的朋友們,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