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不想寫《釜山行》的,但是最近搞的不寫這部電影就不是電影公眾號一樣。鋪天蓋地的釜山行影評,就跟潮水一樣淹沒了我的朋友圈、簡書、火柴盒,以至于看到釜山這兩個字我就想吐。
但是看了很多文章發現,他們都只是局限于電影本身進行探討,沒有跳出框架,往更大的格局上去思考和分析,我覺得這個是挺可惜的。
所以本著這樣的目的,寫下了這篇文章。不敢說自己寫的多么出類拔萃,獨到精辟,但也算是自己的一些觀點和看法。
首先說一下喪尸爆發的原因,男主石宇是一家證券投資基金的經理,為了獲利挽救了瀕臨破產的生化公司,使之起死回生。隨后該生化公司發生泄漏,導致民眾感染病毒,從而爆發了喪尸暴亂。
電影大家都看過就不嘮叨劇情了,直接進入正題。開往釜山的“雪國列車”上,發生了喪尸暴亂,一時間人人自危,車上的乘客根據屬性的不同,主要可以分為3類:
1. 見義勇為型(尚華、盛京、秀安、真熙、英國、乞丐男、列車長、石宇)
2. 自私自利型(金常務、石宇)
3. 搖擺不定型(乘務員和普通乘客)
這3類人的屬性在電影中并不是絕對固定不變的,人性的善變、道德的榜樣作用,都會讓他們發生轉變。其中男主就是在尚華的榜樣作用下一步一步從自私自利的利己者轉變為見義勇為的奉獻者。
電影一開始,得知列車上喪尸橫行,石宇抱著秀安跑回沒有喪尸的車廂時,出于驚恐和為了安全著想,面對向他跑來的尚華和盛京,石宇第一反應就是趕緊關上車廂門防止喪尸闖入。對于石宇的見死不救,尚華憤怒質問,而盛京則表示理解,畢竟關鍵時刻難免慌張自保。
對于這一點,我覺得盛京是對的。石宇雖然關上了門,但是并沒有堵住門,而是退后愣愣的看著,應該是嚇壞了的本能之舉。(此時男主可以算第3屬性)
之后,石宇打電話給自己相熟的股民——軍隊小頭目,簡單的了解情況后 ,通過走后門得知車站只有一個方向是安全的,會有軍隊來接應。
石宇并沒有把這個救命信息告訴車上其他人,而是獨自帶著女兒前往。之前的關門是出于恐慌的本能反應,這次則是真的本性暴露,冷漠的利己主義者,只要自己是安全的,別人的死活與我無關。(認清現實后男主恢復為第2屬性)
可是喪尸早已攻破了防線,車站淪陷。在逃跑過程中,尚華和盛京救了石宇的女兒,在最后關門的時候,尚華也并沒有以牙還牙,而是以德報怨等石宇過來了以后再關門。
另一邊,已經上車的金常務慫恿乘務員通知列車長開車,真熙一再哀求,乘務員驚惶失措經過短暫的搖擺,他認同了金常務,而其他乘客雖然沒有參與慫恿,但是也沒有站出來反對。其實搖擺不定型是最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影響的,如果有好的道德品質帶頭,搖擺不定型也會受到感染,他們是最沒有主見的一群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放在他們身上再合適不過。
而石宇此時的心理已經發生了變化,因為尚華的表現,石宇是有愧疚的,所以在石宇追趕上行進的列車后,他一直在鼓勵尚華跑到再快一點,最后把他拉上了車。
由此可見,石宇的本質其實并不壞,石宇就像是生活在大城市中的我們,人與人之間很冷漠,害怕攤上事危及到自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但是冷漠并不是冷酷,根本的道德良知還是有的,對于陌生人我們冷眼相待,但是一旦有交集,還是會搭把手的。
這里要說一下尚華、盛京和秀安,尚華和盛京夫婦其實自身狀況并不好,因為盛京是個挺著大肚子的孕婦,本身就是弱勢群體需要特殊關照,而尚華雖然實力強大但是為了照顧盛京也分身乏術。但即便是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尚華和盛京依然救了秀安,帶著秀安逃上了火車,尚華沒有逃跑去照顧盛京而是選擇留下了頂著門,而秀安則一開始就想讓石宇把消息告訴大家。
尚華、石宇、英國上車后,一路拼殺找到了盛京他們,帶著他們向安全的車廂移動。此時,金常務、乘務員和普通乘客所在的車廂是最后的安全之地,他們在知道車上有其他幸存者的情況下,為了保命把車廂門封鎖,甚至拒絕營救。
尚華為了堵住喪尸而被咬,讓石宇快走。從石宇不舍的表情和言語中可以看出來,他的心理已經徹底發生了改變,轉為第1種屬性。
隨著尚華的犧牲,石宇和英國終于帶著盛京他們突破圍堵,來到了安全的車廂。此時,代表著惡的金常務,宣稱他們都被喪尸咬了,再次慫恿驚慌的第3屬性乘客和乘務員,將他們趕到了后面一節車廂,重新封鎖了車廂門。
而那些本身道德感就缺少的搖擺型,在金常務極惡的蠱惑下戳中恐懼的心理,從而做出了同樣是罪惡的行為,最終自食惡果。看到這里,你或許會很氣憤的職責他們丑惡的人性,但是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你也是其中一人,你是否會勇敢的站出來?
最終,道路堵塞無法繼續前進,列車被迫停下。金常務為了自己活命,接連迫害了乘務員、真熙、英國和列車長。自私自利,舍人為己的行徑將人性中的丑惡推向了最高點,任他百般折騰,自己終究難逃一死。
另一方面,乞丐男為了保護盛京和秀安,在最后關頭沒有過多思考,毅然挺身而出,犧牲了自己,保全了別人。雖然他是個社會地位低下,人人嫌棄的乞丐,但是他卻比任何道貌岸然、人模狗樣的所謂的上流社會更加高貴。只有在危機來臨時,才能夠看出一個人真正的本質,人性的真善美在危險、尤其是面對死亡時表現的淋漓盡致。
結尾,石宇為了保護女兒,遵守對尚華的承諾,和金常務進行了最后的殊死搏斗,代表著人性中的善和惡的最后對決。
最終石宇被咬,為了保護盛京和女兒,雖然無奈心有不舍,依然毫不猶豫的跳下了火車。
罪大惡極的金常務為了保命不惜迫害眾人,只是為了回家見到自己的母親。如果在最后,把石宇和金常務進行對調,我想金常務為了自己親人的安全,他也會毫不猶豫的跳下列車。對母親的眷念是人性中的善念,但這更是自己的私欲,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拋棄了人類的道德、良知,這些作為“人”的標準的東西。金常務早已不是人了,而是一只披著人皮的畜生。
人性本空,人類天然具備的基本精神屬性是空。性本善、性本惡,都是人性空衍生出來的內容。
人有神性(理性),也有獸性(本能),至于欲望則是一切生命的根本屬性。《孟子·告子上》:“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人性本無善惡之分,剛出生的嬰兒就是一張白紙,只有在后天的社會環境中,人性才會因為環境的變化、教育的內容、時間的推移而發生改變,最終變為性惡,或是性善。
驅動人類行為的所有心理動機,最初都源于自己的欲望。不管是誰,欲望都是一樣的。而善惡的區別在于,有些人受到道德禮教的約束,從而克制自己的欲望。發乎情,止乎禮。而有些人則徹底解放了人性,對人性之惡不加以制約,一昧的追求個人私欲的滿足。
當一個人從小就被灌輸責任,榮耀,勇氣的思想,生活在充滿正義,無私、奉獻的社會里,那他表現出來的就不會是懦弱,自私和卑鄙。
同樣是面對災難、面對抉擇、面對死亡,看看1個世紀前的西方人是怎么做的吧。在1914年的泰坦尼克號海難中,有1522人葬身大海,其中大部分是男人。危難時刻,那些“紳士”始終恪守“兒童優先,女士優先”的原則,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在生與死的抉擇面前,沒有富商,沒有學者,沒有官員。只有兒童、女人和男人。
67歲的頭等艙乘客、全球最大的美斯百貨公司創辦人斯特勞斯決定留在泰坦尼克號上。有人勸他:“像您這樣大年紀的人應該上救生船,不會有人反對的。”老人斷然拒絕:“在還有女人沒上救生船之前,我絕不會上。”
世界著名銀行世家大亨古根海姆做了最后的準備,他穿上華麗的晚禮服說,“我要死得體面,像一個紳士。”后來,人們在這位令人尊敬的企業家留給太太的紙條看到這樣一行字:“這條船不會有任何一個女性因我搶占了救生艇的位置而剩在甲板上。我不會死得像個畜生,會像個真正的男子漢。”
當時的億萬富翁:約翰·雅各布·阿斯特四世問負責救生艇的船員,他可否陪同正懷著身孕的妻子馬德琳上艇,那個船員說了一句“婦孺先上”之后,他就像一個真正的紳士一樣,回到甲板,安靜地坐在那里,直到輪船沉沒,船上倒下的大煙囪把他砸進大西洋中。阿斯特當時已有8千7百多萬美元的資產,加上他那些發明專利,身價達1億美元以上,是泰坦尼克號上唯一的億萬富翁,也是全世界最富的人之一,他的資產可以建造11艘泰坦尼克號巨輪。
在死去的男性乘客中,還有資深報人斯特德、炮兵少校巴特、著名工程師羅布爾等,他們紛紛把自己可能生還的機會讓給那些腳穿木鞋、頭戴方巾、目不識丁、身無分文的農家婦女。
同樣是面對生死危機,為什么東西方社會表現出來的反應截然不同?這是西方社會自古以來的騎士精神和紳士風度在生死時刻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永不沉沒》的作者丹尼·阿蘭巴特勒曾說道:“這是因為他們生下來就被教育這樣的理想:責任比其他的考慮更重要,責任和紀律性是同義詞,在泰坦尼克號沉沒前的幾小時中,這種責任和紀律的理想,被證明是難以被侵蝕的最有力量的氣質。”
面對危機,恐懼是正常的,不以財富、性別、階級為轉移,但是我們所受到的教育、道德的約束以及對私欲的克制決定了我們在面對恐懼時做出什么樣的選擇。
把無數普通人變成英雄的不只是勇氣,更是責任意識、是偉大的利他和奉獻精神,是強者對弱者的關懷和保護。正是因為這些高尚的品質,才舉起了人的價值、人的高貴、人的美麗。
本文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和本號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