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每一年,每一個月,每一天,甚至每一個小時都在我們自己的“心”上下功夫,功夫下少了不行,容易不起作用;多了不行,容易適得其反。
力宜巧不宜拙。
比如有一天早上,要上班,八點半簽到,七點就得起,起的時候會不會困?會不會睡不醒?既然如此,那還要不要起?自己心中未免就要權衡一下不起的好處和壞處,起的好處和壞處,哪個損失大。
為了什么起,為了上班,那更深層次的呢?有人是為了賺錢,有人是為了不被老板領導罰錢,有人是為了完成任務,不想被某些人覺得他爛泥扶不上墻,想要證明自己,甚至可能有人是為了做好這份工作,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當然還有許多可能性和原因。
于是在這個世界上,在每一天的每一個稀松平常甚至可以說無關緊要的清晨,有無數個人為了這么一個事跟自己作斗爭,強迫自己,理性和感性的對立,這矛盾可大可小,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尤其可怕的是當你關上鬧鈴,心想再多睡五分鐘就起的時候,合上眼,身體一松,許久之后你猛地睜開眼,沒來由的有些心慌,打開手機一看,十一點三十七分,外加二十來個未接電話。
單單就說為了賺錢這一個原因可以促使自己早起。問題又來了,賺了錢干嘛,花,怎么花,花多少,去哪兒花,給誰花等等。這種問題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也可能同時有好幾個答案。
往小了說,你起了,去上班了,跟昨天一樣,跟以往你都起了的每一天一樣,你會覺得,早起沒什么難的。往大了說,別的不說,僅僅在這一天的空氣還算清醒的早晨,你解決了一個問題。
困擾了人類很多很多年的哲學性問題。
前提條件是,僅在這一天,僅對你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