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芳華》,戰爭場面的時候,后排兩婦女笑得前仰后合,夸張到她們血盆大口里的牙齦都顯露無疑。這種人怎么會來看電影,不應該在她媽娘胎里被臍帶纏死然后燒成灰嗎,還不能撒到長江里,魚吃了不產卵。
前幾天我發了這樣一條微博,我很少把戾氣帶到社交平臺,但還是非常惡毒地咒罵了那兩位破壞我觀影體驗的婦女。
有些人會覺得不就看個戲嘛,至于嗎?
當然用北京人藝“戲比天大”的宗旨要求所有人,特別是觀眾,是不現實的。
不過關于尊重電影這事,我可以講兩件往事。
第一件事發生在《紫蝴蝶》的發布會,導演婁燁在臺上發言,媒體則在下面笑,見狀,章子怡跳上臺去。“如果大家抱著敵意而來,有什么必要做這個新聞發布會呢?”章如是說道。
在章眼里,笑,是對這部電影的不尊重。我想正是因為這種信念感,才成就了優秀演員的章子怡。
第二件事更加尖銳。楊德昌憑借《一一》拿到了戛納最佳導演獎,回他的母校交通大學舉行電影首映禮,播放電影時,一位記者拿著攝影機擋在熒幕前拍攝第一二排觀眾的神情,楊德昌直接破口大罵:“我操你媽的b!”然后沖過去踹那人,直到攆出禮廳。
對電影近乎朝圣的楊德昌,留下的每一部作品在華語電影史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尊重,不笑。也不是所有電影都需要這樣對待,這個例外是爛片和喜劇(帶有喜劇元素的電影同理)。爛片是可以盡情譏笑嘲笑的,用不著尊重,首先它就沒尊重觀眾。而喜劇,觀眾的笑聲就是對電影最大的尊重,所以敞開笑吧(如果不好笑另說)。
現在大部分電影都作為商品,供觀眾挑選、打分。然而,我想怎么樣就怎么樣,消費者是爺這種觀念是不能盡然套到電影上來的,商品只是電影的一種屬性,被稱為第七藝術的電影,其附帶的藝術價值也是不可忽視的,這部分是不容消費者為所欲為的。
一個人進西餐廳非要點揚州炒飯,甚至吃完還要服務員把盤子舔干凈,這無疑十分過分。消費者受保護的權益是有界定范圍的,不是爺,更不是上帝。
錄像、攝屏在國內影院司空見慣,“看個電影都要拼命發朋友圈的人平常活得是有多差”連這個道理都不懂的人,我覺得和在風景區刻“到此一游”的人是同一類型,影院就是他們的到此一游。而且國內影院永不缺席的還有笑聲,不知是我笑點太高,還是國內觀眾笑點太低,無論什么電影,總有人笑。看《明月幾時有》時,一場婚禮的戲,因為戰爭,人生大事的禮節也不得不從簡,整場戲都透著那個時代的艱難,然后一顆炸彈襲擊了舉行婚宴的酒樓。影院觀眾突然都笑了出來,恍惚間我以為自己在看喜劇。這次的《芳華》,血肉橫飛的殘酷戰爭場面,后排婦女卻能發出超越石斑瑜的笑聲,讓人不禁思考看著他人受苦真的是一件愉悅的事嗎?
每次在影院產生糟糕的觀影體驗后,都會讓我回家重溫一遍《God Bless America》,靠著里面主角弗蘭克殺光在影院不守規矩之人的情節撫慰一下自己。
“這部電影并不是喜劇,不適合高聲大笑。如果您是一位過于樂觀,看啥都要笑的觀眾,不建議觀看此片,以免影響他人觀影體驗。”
如果哪一天能在影院看見這樣的告示,就是影迷之福了,對了,最好還安排一名提醒觀眾手機禁音或關機的工作人員。以上都是我的一廂情愿。
至于從不在影院喧鬧的觀眾,不一定是電影愛好者,但對電影保持了起碼的尊重,至少是有素質的人。最后借用弗蘭克的臺詞表達對你們的致意:
“謝謝你觀影時保持沉默,謝謝你關閉了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