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已經過去,擺在面前的,又是新一年的春天。
四季變換,萬物復蘇,面對時光飛逝,我們總是困惑:
時間都去哪兒?
為什么我們很忙,卻總是掌控不了時間?
在時間的戰場中,我們又將怎樣善待時間,怎么脫穎而出?
作家麥家說:讀書就是回家。書可以安頓你的心,書可以練就你的翅膀,書可以帶你回家。
既然書中自有黃金屋,那一起進入時間之門,尋找答案。
-01-
時間的感知
時間看不見,摸不著,卻又有著神奇的力量。
工業革命后,時間不僅是自然世界節奏的衡量標準,更是社會生活的基礎。我們要按時上下班,酒店要按時開業,戲劇表演要按時開演,火車時刻表更需要標準時間——也就是1884年的國際時間大會制定了一項全球時區計劃,從而避免了不同地方采用不同時間標準的混亂局面。
于是,整個社會就像一臺龐大的機器,在時間的指揮下有條不紊地運轉。一旦某個部件、某個小環節不聽指揮,機器就不能正常運轉。
因此,不守時是大忌,守時則成為美德。
時間總是在主導我們的生活。
在歌里有《光陰的故事》、《十年》、《好久不見》;
在電影里更有時光穿越;
在資本市場,貨幣的時間價值就是時間推移帶來的增值,所有的金融產品成本、期限、利率都與時間掛鉤,時間意味著時機。
我們所有的工程項目,都是與獲取和節約時間有關,快速路、高鐵和現代化的建筑,就是為了克服“慢”,追求速度。
早在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深圳就率先提出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是中國在經歷巨大浩劫后,第一次伸出手指去觸摸市場經濟后得出的最直接的感受,這種時間觀念、效率觀念,猶如一股巨大的沖擊波,在全國掀起了一場浩浩蕩蕩的效率革命。
三十多年過后,時間變得更加殘酷。把孩子變成了父母,把青年變成了老年,把一片平地變成了高樓大廈,時間和資本的力量改變著整個世界。
時間又帶著溫度的。
我們總是節約時間,爭取在有限的時間里,寫滿美好的故事。
我們總是不能閑著,必須要對時間有所作為。因為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
-02-
時間的價值
翻開中國人時間使用報告,你會打開另一扇神秘的大門。
中國成功的企業家早起晚睡,分秒必爭,比你有錢,還比你拼命。首富王健林凌晨4點起床鍛煉,百度李彥宏每天5點多就被“機會叫醒”。相比之下,常年6點多起來打高爾夫的李嘉誠簡直太能賴床了。
一線城市忙碌的白領,朝八晚九,放松要等到星期八,職場競爭、上升空間、老板壓力、房貸房租、父母養老、子女教育等各種壓力讓他們沒法選擇放松。
還有成千上萬的學生在距離中考和高考的倒計時中,抓住最后的時間,把時間轉化為改變命運的籌碼。
其實,時間就是一道戰場,所有的脫穎而出者,都是拼盡全力地與時間賽跑。他們爭取更多的時間,去交換更多的價值,而價值體現在更多的利潤、更高的平臺、更深遠的影響力和更遼闊的人生格局。
時間會是未來商業的終極戰場。一個出版社和一個電影院雖然行業不同,但爭奪的都是用戶的時間。
未來有兩種生意特別值錢。要么就幫別人節省時間,要么就幫別人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換句話來說,浪費別人的時間是犯罪,浪費自己的時間就是慢性自殺。
-03-
時間的分配
前幾天去坐火車,特地留意觀察了一下身邊的人,發現大家都很忙,看書的、喝茶的、睡覺的、聽音樂的,當然最多的還是低頭玩手機的。已經很難像過去一樣,還能和鄰座搭上話、聊聊天,整個車廂都是“時間滿檔”的匆匆過客。
其實,在生命的長河,我們的時間是漫長的,所以現代社會很多產品就是為消磨人的時間而誕生。我們很忙,是因為在某個特定階段要完成某一件事情的“有效時間”十分有限。比如8小時工作制、7天的春節假期。
而正是對“有效時間”的低能管理,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
無法分配時間探望雙親,于是“常回家看看”作為規章條文被寫進了法律;
無法分配時間關注彼此的內心,于是“無解代溝”的親子教育問題、“同床異夢”的夫妻關系問題層出不窮;
無法分配時間照顧父母/孩子,于是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越來越多;
無法分配時間學習提高,很多公司被稱為效率低下的“巨嬰國”甚至面臨倒閉。
回到我們工作的本質,我們才幡然醒悟,原來我們看起來都忙、工作很吃力,工作作風和工作效率的很多問題都是因為時間分配出了問題。工作效率低,就是對有效工作時間利用率低,很多有效的學習時間被白白浪費。
該休息的時候不休息,于是上班遲到、打不起精神;該緊張的時候不緊張,于是要聞雞起舞、登高望遠的時候慢條斯理、力不從心。
時間總是公平的。你對待時間的方式,決定了你個人發展和前進的空間。時間是一把雕刻刀,我們選擇了如何分配時間,時間就選擇怎么塑造我們。
-04-
時間的升華
在社會生活和社會交往中,我們在不同的場合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這就要求對我們要有限時間實現高效管理。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個很紅的定律,以及一個很棒的故事。
一個很紅的理論:一萬小時定律
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
換句話說,就是不管你做什么工作、在什么崗位,只要精耕細作堅持一萬小時,基本上都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所以趕緊扔掉一些書,比如《20天學習攝影》、《30天成為炒股高手》、《一小時讀完四大名著》。你遲早會發現,你的所有浪費的時間,一半浪費在尋找捷徑上,另一半浪費在使用這些捷徑上。
一個很棒的故事:村上春樹的故事
村上春樹就是以自律著稱的日本著名作家。
寫長篇小說時,每天凌晨四點起床,寫作五六個小時,寫10頁紙也就是4000字停筆,天天如此,堅持數月或者半年。
一天寫10頁,一個月能寫300頁,半年也就是1800頁——
《海邊的卡夫卡》第一稿就是1800頁,在夏威夷考愛島,他4月初開工,寫到10月便如期收筆完稿,簡直是匠人般的精準。
他的心得是:“鄭重謹慎、禮貌周全地善待時間,就是讓時間成為自己的朋友,就像對待女性一般。”
這個定律和故事有兩樣東西讓我們印象深刻:一個是專注,另一個是自律。
專注,是不管事情多么難,鉆下去把事兒做好
自律,是讓自己變得更好,付出匠心終有回報
時間的升華來源于時間的管理。
時間管理最難的環節,首先在于確定事情的優先級,其次是有效地執行。但很多人連第一步都做不到,他們不能在一大堆的事情中拎出最重要的事情。
因為執行力的前提,是學習力和理解力,這更需要專注和自律。
人都是有惰性的,人無法用同樣的自己,換一個不一樣的未來,這一點我特別相信。
你有目的性地訓練自己的自控能力,對一件事情做到持續的專注,微小積累,持續改變,最終你的命運就一定能夠被改寫。
時間之門的四個層次,總結起來,就是四點:
時間的感知,解決的是時間認知的問題;
時間的價值讓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時間是未來商業的終極戰場,價值來源于增值;
時間的分配方式,影響生命的廣度和深度;
時間的升華來自于持續專注和高度自律。
在時間的戰場中,如何脫穎而出?除了智商和情商,我想還有一樣東西特別重要——就是“時間商”:就是我們對待時間的態度,以及運用時間創造價值的能力。
與時間做朋友,善待時間,用一萬小時的努力,去提高創造價值的能力,終有一天,你會在不斷的磨礪中遇見更好的自己,實現更有尊嚴的未來。
在時間軸上,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故事。
我已經工作了八個年頭,在不同的工作崗位接受也必將繼續接受時間的磨礪與考驗。
這些時間的心得,有某一個點能形成你的記憶點,那就足夠。
因為越是對時間保持敏感和敬畏,越是能形成一種鞭策。
海枯石爛、滴水石穿,面對茫茫宇宙,我們只是滄海一粟。
而面對親人的召喚、工作的召喚、社會召喚,更重要的是內心不甘落后的召喚,我們更加清醒、更加緊迫、更加堅定: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作者-
朝歌,畢業于化工系,文字民工。簡書原創作者,堅持寫安靜從容、溫暖交心的治愈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