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州故事之六——
? ? ?燕南趙北
"燕南趙北"一語,最早見于《后漢書·公孫墩傳》,內記有童謠日:
"燕南陲,趙北際,
中央不合大如礪,
惟有此中可避世。"
說的是公孫瓚在此據重兵,筑高樓,以待天下之變的事。
清世祖玄燁曾把"燕南陲,趙北際"簡化為"燕南"、"趙北"嵌入其《趙北口》詩中:
趙北口
趙北時尋至,燕南古戌聞;
人煙生曉市,橋影漾晴云;
浴鳥迎船出,垂柳隔浦分;
中流清賞洽,蕭鼓陋橫汾。
"將"燕南趙北"一詞連稱則始自清高宗乾隆,其詩云: "
鄚(mao四聲)州道中
"我愛燕南趙北間,
溪村是處碧波環。
若教圖入橫披畫,
更合移來兒迭山。
趙北口即景
燕南趙北舊曾聞,歷覽真逢意所欣;
笤霅溪山吳苑畫,瀟湘煙雨楚云天。
漁歌隔浦驚歐陣,客舍開窗數雁群;
方喜湖光滌塵坷,何來詩思與平分。
由此可以看出,燕南與趙北這兩個詞最早是分開用的,后乾隆帝把其連在了一起。
燕南趙北具體指那個地方?有的說是泛指黃河以北地區,有的說是邯鄲以北,北京以南;有的說是現在的白洋淀,有的說泛指黃河以北陜西河北一帶。
從多方查閱資料看,我認為,按我們現代人來說,可以理解為泛指保定霸州等地;但如果以歷史學術方面來研究,確切的說應是指的“一條帶”,或者說是邊界地帶。
先來看看雄縣南面的趙北口村。
趙北口村北鄰雄縣,南界任丘,趙北口古為燕趙交界之地,是西淀向東流入大清河的咽喉,又是南北水陸交通要道,有“燕南趙北”之說
趙北口村有十二連橋,十二連橋的分布自北而南為:村北接雄縣界為易易橋(又稱月漾橋),界間建有牌坊一座,上書“燕南趙北,碧漢層虹”八個大字,為明代李文忠所題。路旁立有高大界碑一塊,鐫刻著“燕南趙北”四字。古有詩云:“第一橋頭沒水云,行人路上雨紛紛。界坊四字憑君記,趙北燕南此地分。”
從此我們可以看出,趙北口村是燕南趙北的分界處。
下面再來看看距雄縣西北50公里左右的高碑店。
誰家村落半疏籬,丞相高碑跡尚遺。
欲問東平舊事業,荒煙蔓草共迷離。(丞相:指忽必烈的丞相安童)
這首高碑詩是清朝李鄴所寫;高碑店為燕趙分界處,曾有“燕南趙北”四個字刻在高
碑上,故得名高碑店。
也就是說在高碑店也有燕南趙北的界碑。
因此我們可以說“燕南趙北”指的是一條邊界線;而這條邊界線突出的反映在宋遼時代。如從現在的地理上說,就是西起易縣,途徑高碑店、白溝、雄縣,最終到霸縣,天津。這條弧線如同我們常用的磨刀石的形狀,正如童謠上說的
燕南陲,趙北際
中央不合大如礪。
(注:一家之言,可商榷)
2017.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