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劇作家的創作觀念是倫理的,寓教于戲,起感化教育作用,在古代有益于名教、風化、民情。有了這種觀念,容易寫成紅臉白臉、好人壞人,不在人性上深挖深究。兒女情長,長到結婚為止;英雄氣短,短到大團圓,不再犧牲了。作家沒有多大的宇宙觀、世界觀,不過是忠孝仁義,在人倫關系上轉圈圈。這些,都是和莎士比亞精神背道而馳的。
莎士比亞的作品,無為。劇中也有好人壞人,但他關心怎么個好法,怎么個壞法,所以他偉大。人性,近看是看不清的,遠看才能看清。人間百態,莎士比亞退得很開。退得最遠最開的,是上帝。莎士比亞,是僅次于上帝的人。
莎士比亞的宇宙觀,橫盤在他的作品中,如老子的宇宙觀,滲透在他說的每一句話中。但不肯直說、說白
莎士比亞,放之四海而皆準。中國元曲,放之四海而不準
中國古代小說
最好的是《霍小玉傳》、《李娃傳》、《南柯太守傳》、《會真記》、《離魂記》、《枕中記》、《柳毅傳》、《長恨歌傳》、《紅線傳》、《虬髯客傳》、《劉無雙傳》、《昆侖奴》等。諸位以后買來看,都是精華,可以說唐人傳奇篇篇都好。
宋以前,中國沒有中長篇小說,只有敘述性散文、筆記、話本。元明以后,約十四世紀后,才出現長篇,所謂演義、章回小說
《水滸》,技巧大有進步。人物一百零八,名字全是作者起的。
個性描寫游刃有余,個個清楚,筆墨酣暢,元氣淋漓。每個人出身穿著,細細地寫,都有滋味——從此小說走上高峰,一反中國古文學陰柔氣,一派陽剛氣。大家從前是讀其故事、人物,今再讀,要去讀施耐庵,讀文學
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是一種藝術的態度。藝術的態度是瞬間的、靈感的、認識變化的,此外是日常的、生活的基本態度,健朗的態度。藝術態度,生活態度,都要保持平衡、健朗。這種生活的基調——前見古人,后見來者——是所謂教養。教養何來?是藝術教養出來的。
藝術和生活是這樣的關系,不相擾。但藝術教養可以提高生活。
馬基雅維利《君主論》
人類中最有獨特性格的就是馬基雅維利。他怪在判斷力、觀察力非常敏銳,但辦起事來非常率性,老要人做壞事,自己不做壞事。
他的《君主論》,講韜略,講權謀,與中國兵法比,更赤裸裸談論權力與統治。中國講權謀,有遮羞布、幌子、大旗,馬基雅維利直截了當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