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把自己書架上擱置了有些日子的書列進讀書計劃,其中一本是朋霍費爾的《獄中書簡》。這本書是吳伯凡老師床頭的四本小書之一,還有一本是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
01《活出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爾 (他生命的意義就是幫助我們找到生命的意義。)
這本書我買來就立刻讀完。前段時間羅胖也介紹這本書,所以我又很好奇地聽他對這本書的看法。羅胖大體意思是說,集中營雖沒有被世人遺忘,但早已不再會引起世人的關注了。我們這代人不可能再經歷那么一種生活,了解它干什么呢?再看書名也很普通,有點像心靈雞湯。但一本書能夠一直暢銷不衰,一定是有它能夠一直“有用”的東西在其中。這本書獨特之處是作者從心理學角度來深刻剖析在艱苦極限環境下人的心理,并在那種看似毫無意義的生命中,找到意義的過程。這本書實際是一封用心血寫出的生命觀察體驗。我讀完是震撼、是感動,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從未有過的獨特體驗。武志紅老師說,體驗是覺知“自我實現預言”的開始。如果你想要更積極的自我實現預言,就需要尋找機會,給自己制造機會,體驗到那個更積極的預言。你想要什么人生,就去和什么樣的人接觸,他們的體驗會很容易感染到你。這是擴大自我體驗的一個重要方法。我們每個人一輩子都不可避免遭遇傷痛或者打擊,而這本書在關鍵時刻就會派上用場。這本書是吳伯凡床頭的四本小書之一,也是我永遠珍藏的小書。
看完這本書,我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對待生活的磨難,與其束手無策地體驗痛苦,不如想方設法找到生存的意義,才能因此而更好地生活下去。這也是弗蘭克爾發明的意義療法的偉大之處,他用強悍的身心作了一次集中營的生存實驗,從而給世人帶來了安慰和歸屬感,也帶來這本心理學著作。(可以參考我寫的讀后感《活出生命的意義》——集中營的心理實驗學)
02《獄中書簡》——朋霍費爾? (向死而生,初心不忘。)
朋霍費爾于1943年被捕,在獄中度過18個月,最后遭納粹殺害。《獄中書簡》由朋霍費爾的好友埃伯哈特?貝特格在他遇難后整理出版,收錄朋霍費爾在獄中寫給親友的書信、詩歌和雜感斷簡。其中既有他對一生所學與所思的深沉回憶,也有他與父母朋友之間感情真摯的通信。如果說他以前的創作多是他神學思想的記錄,那么《獄中書簡》更像是他脫去神學家外衣之后更真實的自我表達。他明知生命將歇,卻依然正氣凜然,在納粹絞刑架下,發出一個圣徒最后的聲音,他說,“這,就是終點。對我來說,是生命的開端。”
我從這本書里自動獲取了這個視野框架,就是一個牢獄中的人對待有限生命忘我的求學精神。讀起來有點枯燥,也許因為作者被封閉在一個牢房里,只能描述自己的內心世界;也許因為對于基督教和神學沒有涉獵過,這是最主要的一個鴻溝,所以不能最深切地體會神學文化,所以離自己太遙遠。但現在想來,那些自己以為沒有讀進去的東西,又默默地散發出平實而厚重的光芒。一個人在已經能夠看得見又似乎看不見生命的盡頭里,全力以赴地去讀自己想讀的書,完成自己一生最想完成的著作和最想獲得的進步。盡顯出一個人生命的巨大張力,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始終不忘對周圍的人散發自己最大的光和熱,并作出隨時等待死亡的準備。沒有抱怨沒有憎恨,還始終有一顆感恩的心。有一刻永遠印在腦海里并為之動容,當劊子手來帶走他的時候,他說:“這,就是終點。對我來說,是生命的開端。”然后和身邊的朋友相擁告別,坦然赴死。武志紅老師說,上帝就是潛在的真我。作者對上帝的虔誠,其實是對現實生命的虔誠。
對我的現實意義是,我們雖然沒有在有形的牢房之中,但何嘗沒有活在無形的牢房里呢?從朋霍費爾的書信隱約看來,他也有接近崩潰的時刻,但是他知道自己怎樣做不會這樣,所以他把自己全身心埋入書籍中,有一段文說他從書中走出來時,竟忘了自己身在何處,許久才能回過到現實。隨著關押的時間不斷增長,而沒有一個結果的時候,他似乎已經預料到了最壞的結果,并慢慢調試了這種狀態,接受了這種狀態。在信件中,除了勿讓親人掛念,就是求親人找書,并分享自己的學習收獲。對于我們,誰又知道那個終止的日子呢,在向死而生的每一天里,我覺得朋霍費爾用他驚人的意志力、信仰和努力,給我們做出了最好的榜樣。
回想完這兩本書,我覺得自己又仿佛被打了雞血一般,精神高昂,激情澎湃。因為我們還有那么多財富,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時間。
如果你覺得我的文章還不錯,請給我點贊!如果覺得有用,請隨意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