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讀《連城訣》讀的有點絕望:“從頭到尾的悲劇,悲劇,就不給人希望。狄云為什么這么慘?是不是金庸寫這本書的時候心情不好?”他是樂天派,很少有沮喪的時候。看《肖申克的救贖》都還保有希望的熱情。我提示他,作者寫東西都會有現實原型參照的,這是文學創作的靈感所在。孩子翻到書的后記里去找,果然。
整本書充斥的就是就是倆字---貪婪。為著虛榮、名利、財富、私情,一干人等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好欲、懶惰,妒忌、忿怒、貪婪,是人類的原罪。
人生來是有罪的,需要漫長的一生的修行來贖罪。為我的貪欲,為我的冷漠與疏離:為我的叛逆與敵對,為我之為我,為自我的虛榮。我以為我思故我在,我就是世界的定名。我是智慧,是意志,是生命。 直至虛無和孤獨將我滅絕。人就是可笑的傀儡,在人生的舞臺上起舞,作樂,完全不知道自己毫無價值。
書里的人物,狄云代表著純善,他的師父戚長發,言達平,萬震山則代表著欲望和貪婪。這些人為這貪婪,棄絕人倫。當純善和正義被這些罪惡包圍,除了淪陷就是浴血重生。于是有人徹底黑化,比如花鐵干,金庸如此描寫:“其實他為人雖然陰狠,但一生行俠仗義,慷慨豪邁,武林中名聲卓著,否則怎能和陸、劉、水三俠相交數十年,義結金蘭?只是今日一槍誤殺了義弟劉乘風,心神大受激蕩,平生豪氣霎時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再受血刀僧大加折辱,數十年來壓制在心底的種種卑鄙齷齪念頭,突然間都冒了出來,一不做二不休,幾個時辰之間,竟如變了一個人一般。”而結局中,所有人齊擁寶藏之地,似瘋似顛,陷入空前的瘋狂中,所有人都被寶藏的劇毒所噬。這種對人性的描寫,老辣而決絕,讓人不寒而栗。
結尾是漫天的雪花飛舞,感覺金庸真是深得中國傳統美學的精髓。這一幕,像極了紅樓中“白茫茫一片真干凈”。整個世界,除了開頭的片刻溫馨,一直是沉郁殘酷的人生基調。而水笙的守候成為書中最溫情的一幕。作為讀者,終于松了口氣:備受摧殘的狄云算是有了人生的最后歸宿。
? ? 海明威說:“這個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們為之奮斗”。我只同意后半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