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專門研究“自卑情結”的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將“自卑”劃分為兩大類:初級自卑和次級自卑。
初級自卑發生于童年,會一直持續到成年。初級自卑由兒童所承受的壓力引起,比如父母的冷漠和虐待、缺乏情感支持、學習成績不理想等。這種自卑感會在與兄弟姐妹、同齡伙伴、成年人的比較中愈演愈烈。次級自卑開始于成年期,因為沒有能力達成設定的目標而導致。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且伴隨著初級自卑和次級自卑,都會在某個時刻覺得不如別人。也就是說,自卑是一種特別正常的情緒感覺。從健康發展的角度,自卑也能刺激我們進步,變得更好、更完善。
可是,如果自卑過頭,進入了一種病理狀態,也是會控制我們的心智,使我們絕望、自暴自棄,嚴重影響我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的。
02
說起自卑,我們總是會聯想到“低自尊”,并將這兩個概念等同起來。其實自卑和低自尊還是不一樣的:
低自尊根植于潛意識,也就是質疑自己,覺得自我價值和能力不足,在身體方面、社交方面、智力方面低于正常的標準水平。
自卑根植于低自尊,是低自尊的一種表現。自卑反應出一個人如果總是自我懷疑,總是低自尊,會如何影響他的情緒、交往、人際關系、大局觀。
也就是說,低自尊包括了自卑。
有3類因素會引發自卑:
其一,養育氛圍。對于孩子的行為表現,父母等養育者們總是不同意、不滿意、批評斥責,孩子自卑的風險就會增加。
其二,社會歧視。如果在社會上遭受到對自己所處的家庭、種族、性別、社會經濟地位、教育層次、宗教、性取向的歧視,更容易自卑。
其三,身體缺陷。比如肥胖、矮小、丑陋、口吃結巴、皮膚病、傷疤、殘疾等,會引發自卑。
03
接下來我們要說一說自卑者會有哪些表現。了解自卑的表現是非常重要的,能使我們更好地認識自我,及時尋求幫助。如果一個人習慣性自卑,會表現出6種狀態:
第一種狀態是不合群。也就是和別人在一起,尤其是在人多的場合會特別不自在。自卑者總是胡思亂想,想象著被別人指指點點,被別人揪出來,被別人告知自己不適合這個群體,這種沒有依據的想象使他們尷尬和恐懼。因此,他們有交友障礙,總喜歡一個人呆著,他們覺得自己不夠好,別人是不可能喜歡自己的。
第二種狀態是拖別人下水。自卑者不僅覺得自己能力不夠,還致力于拖別人下水,讓別人也感到自卑。自卑者的思維中沒有太多成功、勵志的積極念頭,也不愿承認別人的貢獻和優秀,因此自卑者習慣于用負面的、惡意的角度去揣測他人的意圖,搜羅他人的缺陷和錯誤。
第三種狀態是焦慮。自卑者總覺得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某一項任務,他們害怕失敗,害怕失敗后被嘲笑或指責。因此,當他們不得不去完成某一項任務時,就會表現得特別焦慮不安。
第四種狀態是博眼球。自卑者的內心深處其實是渴望被愛、被認可的。他們特別喜歡,甚至是依賴別人的稱贊和奉承。為了博眼球和關注,他們會裝病、裝失落,希望別人能注意到,能過來安慰自己、鼓勵自己。
第五種狀態是極度敏感。自卑者對別人的舉止、想法、言辭特別敏感。當別人提出建議批評時,他們總是反應過激,比如咄咄逼人地懟回去、容易激動生氣。這些都是自卑者心虛的表現,因為別人的評價會戳痛他們軟肋,他們試圖通過這些激烈的反應來保護自己。
第六種狀態是容易被冒犯。自卑者總是將別人的各種言行翻譯成“你不尊重我”、“你看不起我”。
04
上文中也說過了,自卑感的根源是低自尊。那么如何克服自卑,提升自尊,成為一個自信且高自尊的人呢?
方法一,關心自己、疼惜自己。學著對自己好一點、再好一點。生而為人都是不完美的,一定會犯錯誤,也有各種大大小小的缺點。有了這樣的觀念和想法,就能體諒自己的不足,減輕對自己的焦慮和失望。即使犯了錯,也請從正面的角度看待,犯錯意味著能從錯誤中學到經驗,避免之后犯更大的錯誤,為未來獲得成功掃除了一個障礙。
方法二,了解和強化自己的優勢。自卑是因為被自己的劣勢壓垮了,太看重自己的缺點而忽視了自己的閃光之處。如果能專注于自己擅長的能力,不論是唱歌、做飯、口才,都可以通過精益求精的努力,找到自身價值,獲得自信。
方法三,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盡量避免和消極、尖酸刻薄、陰暗等負面情緒過重的人接觸或建立親密的關系,因為負面情緒是會感染的。多和那些陽關的、積極樂觀的人接觸,在正面的情緒和思想的感染熏陶下,整個人的心態和狀態都會有很大的改觀。
方法四,培養果斷和魄力。果斷和魄力包括設定自己的底線、尊重他人的需求和觀念、尊重自己的需求和觀念、不卑不亢。比如勇敢為自己提要求、和消極有毒的人斷絕聯系。人性是欺軟怕硬的,越強硬反而越容易獲得尊重。
方法五,學會說“不”。自卑者往往會落入一個怪圈:不懂得拒絕,會接受任何人的任何要求。這是因為自卑者害怕拒絕之后會失去對方的好感和友誼。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假設,只有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喜好和厭惡的東西,別人才會知道,才會學著尊重你,尊重你的時間和權益,避免觸碰到你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