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子綦(qí)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dá)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子游曰:“敢問其方。”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jī),似圈,似臼(jiù),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hè)者,叱者,吸者,叫者,譹(háo)者,宎(yǎo)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yú),泠(líng)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刀刀乎?”
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白話譯文
南郭子綦靠石幾而坐,仰天長嘆,形容枯槁像丟了魂似的。顏成子游侍立在前,說:“這是什么樣子呢?形容可以枯槁,心怎能如死灰?今天靠在石幾邊上的人,和之前的可不一樣啊!”子綦說:“偃,這個問題問得很好。今天我忘記了我自己,你知道這點了嗎?你聽過人的樂聲,沒聽過大地的樂聲;聽過大地的樂聲,沒聽過天的樂聲。”
子游說:“請問其中的道理?”子綦說:“大地吐出的氣名為風。風不發作則已,一旦發作整個大地上的竅孔都怒號起來,卻獨獨聽不見的風的聲音。山林的巍峨,百圍大樹的孔竅,像鼻子,像嘴巴,像耳朵,像圓柱上的方孔,像柵欄,像舂米的臼窩,像深池,像淺池。它們發出的聲音,像激流,像飛箭,像叱罵聲,像呼吸聲,像喊叫聲,像大哭聲,像山谷的回響,像鳥兒的鳴聲。前者嗚嗚唱導,后者呼呼隨和。清風帶來小的聲音,大風帶來大的聲音,暴風停歇眾竅穴也就安靜。你難道不曾看見山林樹木隨風搖晃的樣子嗎?”
子游說:“地籟是眾竅發出的聲音,人籟是竹管樂器里發出的聲音。那什么是天籟呢?”子綦說:“風吹眾竅,眾竅不同聲,每種聲音都屬于它們自己。假如這都是它們自己的所取,那么是誰讓他們發出聲音呢?”
解讀
齊物論開篇莊子借南郭子綦講述了人籟、地籟、天籟。我們以水做比喻:水無形而有形,是天籟。有海,有湖,有河流,有池塘,有水洼,有山泉,有瀑布,有雨,有霧,有露,所在的地形位置不同,水的形狀不同。水無形,眾地形以自己的形狀取水的形狀,這就像地籟以自己的孔竅取天籟的聲音。人籟就像鍋碗瓢盆中的水。鍋碗瓢盆中,是看不見本真的被束縛了的擁有各種各樣形狀的水。
水本無形,萬器以自己的形狀取水的形狀,于是,水有了萬種形狀;天籟本無聲,眾竅以自己的孔竅取它的聲音,因而有地籟與人籟的萬種聲籟;大道本無形,人以自己的觀念取道的形式,因而有萬物。因此,水之萬形,天籟之眾聲,世界之萬物,其根本是一致,是水之無形,天籟之無聲,道之混沌。這就是莊子的“齊物論”,萬物在本質上是“一齊”的。南郭子綦見天籟之音,忘自身之形,因而“吾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