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瑞達利歐堅信,只要能夠做好以下五個步驟,成功幾乎是必然的。? ?
? ? ? ? 1. 有明確的目標。
? ? ? ? 2. 找到阻礙你實現這些目標的問題,并且不容忍問題。
? ? ? ? 3. 準確診斷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源。
? ? ? ? 4. 規劃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案。
? ? ? ? 5. 做一切必要的事來踐行這些方案,實現成果。
? ? ? ? 但是,他又指出,幾乎沒有任何人能夠具備完成上述五步所需的所有的能力。那怎么實現突圍呢?他給出的藥方是:認識自己的弱點,保持謙遜,積極向高人尋求幫助。
? ? ? ? “成功有兩條路:(1)自己擁有成功所需的要素;(2)從其他人那里得到成功所需的要素。第二條路需要你謙遜。謙遜和你自己有能力一樣重要,甚至比你有能力更重要。謙遜和能力兼有是最好的。”
? ? ? ? “向高人求助”,表面上聽起來人人都覺得理所當然,但是,在現實操作中往往很不容易做到。問題的癥結在于,“聰明人”總覺得自己也挺高明的。何以見得呢?很多“聰明人”在一聽到某種觀點,理論的第一反應是,尋找它的漏洞,尋找它不適用于現實的各種原因,然后想方設法去批判它,去駁倒它,去與對方“辯解”,他們尋求的不是從對方身上學到東西,而是想在心理上,氣勢上勝過對方。很多人總以為“批判性思維”就是要努力尋找到他人言論當中的漏洞,然后以點及面地忽略甚至屏蔽掉對方言論當中的所有方面,以維持自己的所謂“獨立判斷”。
? ? ? ? 所以,“聰明人”總是喜歡沉浸在與他人“辯論”的思維模式當中,而不是嘗試以“辨析”的角度去對待他人的觀點,甚至是那些比自己經驗更豐富,水平更高的人的判斷。《中庸》有言: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里所說的“辨”,不是為了求勝的“辯”,而是為了追求真相的“辨析”。也就是瑞達利歐所說的要通過“保持頭腦極度開放”的心態,積極尋求理解他人觀點背后的理由,理解他人從證據推演出其觀點的思維的過程。他的做法是,拋出自己的觀點,并呈現背后的推演邏輯,接著向他人尋求批評指正,也就是所謂的進行“壓力測試”,然后從對方的邏輯和觀點當中學到對自己有益的東西。反之亦然。當別人分享觀點和看法時,不是抱著駁倒對方,勝過對方的心態去“批判”他,而是以探尋真相的目的去辨析對方的觀點和邏輯,從而共同探尋事物的真相。
? ? ? ? 在現實操作過程中,我認為提問的態度是關鍵。有的人提問,氣勢洶洶,一看就知道是來“找茬”的,是來給人難堪的,試想在這種由情緒主導的情況下,誰還會在意所謂的真相呢?善于向他人學習的人,首先一定要擺明自己“求知”的立場,甚至不妨以學生問老師問題的姿態展開提問,如此,才可能去營造一種尋求事實真相的良好的討論語境,才可能真正做到“明辨”之,收獲從他人身上學習的效果。
? ? ? ? 但是,還有一種特殊情況是,當你和高人經過一番仔細地辨析之后,自己仍然不能認同其觀點時,該如何抉擇呢?瑞達利歐給出的建議是,最好采納高人的觀點,因為對方的觀點和思維或許正是你的認知盲區,所以你根本就理解不了。
? ? ? ? “獨立思考,努力為自己相信的觀點辯護,都是很重要的,但總會有些時候,更明智的做法是停止為你的觀點辯護,接受可信的其他人的觀點。這會很難,但保持頭腦開放,相信可信的其他人的共識比你的任何觀點都更好,是一種更聰明的做法,最終對你也更好。假如你無法理解他們的觀點,可能只不過是因為他們的思維方式恰好是你的盲點。如果所有的證據、所有可信者的觀點都與你的觀點相反,你還是按自己的意愿行動,你就是在危險地一意孤行。”
? ? ? ? 在我看來,對待認知分歧,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俗話所說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首先遵從高人的建議,行動起來,及時收集反饋信息,評估效果。如若不行,再用實踐去驗證自己的觀點。
? ? ? ?